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

2006-08-04 09:00:22
我来说两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

唐闻生

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8月3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中,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驻日特约记者就举办这个论坛的意义等有关方面的问题采访到了参加会议的唐闻生先生。对于记者这一代人来说,唐先生是一个传奇。唐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先生的“千金”,唐先生在回忆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父亲是一位很正直的人,非常讲究原则,但又很讲道理。他的言传身教是我终生的财富。”唐妈妈张希先女士曾经是燕京大学末名湖畔“最漂亮的姑娘”,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后来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之后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唐闻生先生出生于美国纽约,1952年随母回国,在父母亲的悉心教导之下,唐闻生先生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在中国70年代的外交史中,唐先生亲身见证了许多影响世界格局改变的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唐先生历任中国日报副总编,中国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几十年工作岁月的起伏,炼就了唐先生“她在丛中笑”的洒脱气度。作为经历过中日恢复邦交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人,唐先生在目前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和许多热心的有识之士一同为推动尽早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望着先生一头华发和一脸充满信心的笑容,怎能不让人感动和佩服。

记者:唐先生您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北京·东京论坛了,作为我国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人,在目前中日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否请您谈谈参加这个论坛的一些感受。

唐先生:我不是中日问题的专家。不过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过中日恢复邦交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出身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我的父辈都经历过,反对过那场侵略战争。可是我们也清楚,即使是在最严峻的形势下,中日两国的人民当中始终存在着一股要求友好的暖流。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曾多次到日本的广岛参加有关反对原子弹的会议。很多与会的日本朋友都坚决反对再次发生战争。那时的日本政府对新中国抱有敌意,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邦交始终不能恢复。然而,两国民间都有不少人坚持不懈地为中日关系尽早得以改善而努力。正因如此,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率团访问中国,中日恢复邦交,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令人非常兴奋的历史性重大事件,那些感人至深的历史场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自那以后,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就说你们这些留学生吧,两国为对方培养的许多留学生在学成之后,都担起了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合作桥梁的责任,一代又一代人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编织了纽带。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在两国恢复邦交后不断发展,这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让两国人民都感到欣慰的事情。“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象我这个年代的人都记得当时我国领导人许多语重心长的话语。我们国家的人民和政府也的确希望当初由两国人民共同构建的这种良性发展的中日关系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

我个人从事对外工作在与日本朋友的合作中,也体会到或许是因为中日两国都同属于东方文明熏陶下的国家,所以我们会较容易了解对方的想法。如果双方能真诚合作,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现事半功倍的结果。我曾经在铁道部门工作过十几年,那时候中日之间在铁路建设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许多日本铁道技术人员到中国来参加中国铁路的建设。他们对我说,日本那时已经过了象中国这样需要大规模进行铁道建设的时代,而能参加中国的铁路建设,他们有英雄找到用武之地的感受。而日本铁道技术人员的真诚友谊,以及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让所有与他们合作过的中方工作人员都深受感动。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不幸的是中日关系后来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出现这种文化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许多年轻的中国朋友对此不能理解。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小部分日本人不能够正确对待历史,把战犯当成英雄?这也是一些成年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无法理解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人不能理解,受到那场战争伤害的各国人民都难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愤慨,使一部分年轻人做出了过激行为,这又在部分的日本人中引起了反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中日关系的上空阴云密布。看到局面不断恶化,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媒体等方面的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搭建一个民间的平台,通过坦率的讨论,探求促进形势好转的办法。于是他们搭建了“北京·东京论坛”这个非官方的公共外交平台。我对此深表赞同,两国的有识之士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包括互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沟通,寻求共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会产生影响的。

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表现出来。如果说去年在北京首次召开的北京·东京论坛还有一点尝试的性质的话,双方坦诚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使大家都受到鼓舞。这次在东京举办的第二次会议――东京·北京论坛,在规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第一次论坛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既证明这个论坛办的成功,也反映出中日民间都对中日关系突破目前的局面有所期待。北京·东京论坛去年首次举办的时候有一个举办10年之约。我相信10年后,当大家回首论坛的作用和影响时,会对中日间的有识之士为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而感到欣慰。因为他们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推动中日关系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这不仅符合中日两国各自的利益,也符合亚洲各国人民的利益。

记者:唐先生您刚刚谈到曾长期在我国的铁道部门里工作,目前中日在铁道方面的合作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好吗?

唐先生:我曾经在铁道部门担任13年国际合作司司长,虽然于1999年离开了这个部门,但我对铁路工作还是很有感情的。中国的铁路现在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铁路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主要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铁路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因此中国铁路不管在路网还是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需求。中国的铁路建设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含有广泛的国际合作的空间。

日本在铁道建设方面有非常精良的技术和产品。因此我个人认为,中日两国在铁道建设方面是有许多合作潜力的。当然,良好的技术转让会有利于促进合作,比如我国铁道部门购买了日本川崎重工的2个60列客车时,就是如此。目前中日关系被形容为“政冷经热”,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政冷”,所以中日的经济关系并没有达到它应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能够好转的话,两国在铁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空间会更大。这有待中日双方共同努力。

记者:我知道唐先生曾任中国侨联第六届副主席之一,您本人也出生在华侨世家,我想您对广大的海外同胞会有特别的感情,请您和在日华侨华人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唐先生:借此机会,我愿首先通过贵报向广大的在日华侨华人问好。谢谢大家为建设新家乡和故乡、以及发展中日友好所做出的贡献。许多老一辈的在日华侨华人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日友好的事业,他们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新一代华侨华人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和中日人民的友谊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我向新老华侨华人致意,希望他们事业发达,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回国时,欢迎同中国侨联和各地侨联联系。侨联永远是华侨之家。(环球在线驻日特约记者 李莹)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