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英凡在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上
环球在线消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英凡在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上表示, 中日作为亚洲大国,应该面向亚洲未来,也应该面向世界。对于如何解决中日目前的政治障碍和面向未来,王英凡副主任认为中日之间要建立和加强理解和信任。
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2006年8月3日至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由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和日本言论NPO组织主办。论坛旨在通过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媒体和学术领域代表的直接对话,促进两国相互理解。共有包括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石广生,以及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秀直、外务省副大臣盐崎恭久等来自中日两国的60余名代表与会。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和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到会致辞。
王英凡副主任认为,目前中日两国很多人非常关注中日两国如何尽快克服当前的困难,使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但在这同时,中日两国也必须着眼长远,王英凡副主任说:“邓小平先生22年前会见中曾根先生曾指出,发展中日关系,要着眼于21世纪,还要着眼于22世纪,23世纪。”
对于中日关系的基础,王英凡副主任指出,自1972年以来,中日之间达成了三个重要政治文件,即1972年的联合声明,1978年的和平友好条约和1998年的联合宣言。这是中日双方取得的重要共识,也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建立新型的中日关系至少应该以这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在1998年联合宣言中,中日双方宣布,面向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和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这种定位和目标就是新型的中日关系,起码在21世纪相当长时期里都是适用的。
王英凡副主任表示,1972年中日建交正常化以来,相当长时间里,中日关系发展是比较好的,双方有比较好的相互理解,但同时双方也一直不同程度地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复杂变化,中日像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今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日政党交流机制首次会议上,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秀直曾说:日中两国已成为在亚洲历史上未经历过的"强强"对等关系,两国人民未做好心理上、战略上的准备,导致了今天的政治摩擦。对于中川秀直的看法,王英凡副主任认为中川秀直的先生看法中涵盖了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问题。
关于如何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王英凡副主任表示:
第一、 要有政治意愿。特别是政治家、国家的决策者们要有政治意愿。决策者政治意愿的形成,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国内形势和国内关系的分析和判断,对国家,也可能是对自己的政党,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分析和判断等等,这涉及到战略、大局和全局。胡锦涛主席就中日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体现了一种政治意愿。如果中日两国决策者能够就面向亚洲和世界未来,对建立新型中日关系有坚定和恰当的政治意愿,中日之间的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当然,决策者和政治家的政治意愿离不开广大民众或选民的意愿。民众能够推动和帮助政治家形成其恰当和明确的政治意愿。所以,民间的交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根本。
第二,要付诸行动。互利合作相互信任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的。不论在什么领域,开展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见诸行动,就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很多领域进行了和正在进行着富有成果的合作,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两国在双方和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开展合作,如资源与能源、环境问题,在双方有争议的东海问题上开展合作,变争议之海为合作之海,那将会对增强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新型中日关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周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