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冰之后应是学习日本再出发
[ 2007-04-20 09:3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鉴于中日关系的长年冰封和极度敏感,温家宝总理本月对日本的访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温家宝此行最大的看点,莫过于他12日在日本国会的演讲——《为了友谊与合作》。这篇格局宽广、入情入理的演讲,不仅谈及秦汉以来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历程,更不忘明治维新后中国向日本学习的历程,并特别提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篇传达暖意的演讲给人以崭新的启迪。当此中日融冰之始,我们若能放下大国国民身价,重提“以日为师”,虚心向日本学习,或许是真正融解坚冰的一个开端。

其实,“以日为师”早在清末就被中国仁人志士提倡,而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以日为师”也一直是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国策。温家宝此次访日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邓风格”的再次展示,除了肯定二人共有的亲和魅力外,其寓意也在于对日态度上两位领导人的相似性。

当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首次出访地就选在日本。在钓鱼岛等中日争议问题上,他的灵活、务实态度折服了日本人;而他的虚心精神和决断姿态更倾倒了日本人。他明言: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他坐新干线、进“资本主义工厂”,“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而回国后,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当然,历经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已不可与满清之时同日而语,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资本,我们当前仍有向日本学习的必要。

学习的前提,必须先要重新体认当今的时代大潮,重新认识日本和中国的时局。

如果仍然以日为敌、为仇人,那就不可能有学习的自觉。同为东亚大国,中日竞争自然不可避免,但推断“中日必有一战”则无疑是过时的思维。正如小平所指出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时代主题。而且,在和平、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越来越成为普世价值、国家间的关系已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的今天,只有和睦相处,战略互惠,才能达致双赢。

具体到日本,也已在“二战”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经过系统的民主改造,原来发动战争、导致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体制已不复存在,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禁止垄断等经济民主化措施也得到有力推行。更重要的是,日本宪法中有一条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和平条款”。它宣布放弃战争和不保持武装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尽管围绕这一和平条款的存废有左派与右翼的斗争,但仍难撼动,由此可佐证日本民众中和平力量的强大。

显然,我们学习日本,不仅要学其明治维新的经验,更要学其战后的革新经验,否则就不是与时俱进。学习日本,不仅要学习其厉行教育优先、技术立国等国家战略,学习其消除垄断的经济手段,也要学习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温家宝此次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就已宣示,中国“必须推进两大改革。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

学习日本,最精髓的还是学习其学习能力。综观历史,日本先后经过汉化、欧化、美化三大学习阶段,每次不仅都能学得精髓,同时固有传统也得到完整传承。这对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而言,无疑最具吸引力和可借鉴性。

而学习日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更不是为了“灭日”,而是为了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与“日” 俱进,共建和谐世界。

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的争执。但正如温家宝演讲中所说,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而且,即便将来仍有矛盾,中日双方领导人也应以大局为重,灵活务实处理。而我们学习日本,包括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态度,也应不可动摇。事实上,爱国不能徒具热血,从“仇日派”变为“知日派”、“学日派”,这才是理性的、更高层次的爱国。

(来源:南方周末 郭光东)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