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为何频频违规
[ 2007-07-13 14:2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向标榜自己有严格的标准配方和产品质量标准,一再声称有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也的确熟悉世界各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法规的洋品牌,为何一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犯起和小商贩、小作坊、饮食排档同样的毛病?

从“苏丹红一号”、“转基因”到碘超标,从亨氏、肯德基、卡夫、金宝汤到立顿,再到雀巢,一向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信誉良好的跨国公司和品牌先后被推到了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上备受质疑。

***洋品牌迷信成就“免死金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告诫自己不能以狭窄、守旧的眼光苛求跨国企业,但是,类似无视中国消费者知情权的事件一再上演,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国际品牌有所警惕:以讲究社会责任感和商业伦理为标榜的它们为何屡屡与中国消费者过不去呢?而它们常用的策略无非是:“忽悠”完中国消费者后,再用精湛的所谓“危机公关”救把火,然后就万事大吉了。

洋品牌的“傲慢与偏见”让人无法容忍,其背后是这样的逻辑在作支撑:越是大品牌越不怕危机,品牌的抗击打能力与品牌的强势程度成正比,纵使人们得知负面信息后,大部分消费者仍然对百年品牌保持天然信任。这张“免死金牌”是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不成熟下打造并奉送的,它伴随着“品牌迷信”一起出炉——所以,洋品牌的“傲慢与偏见”背后,是我们“理性消费”这一课还没学好。

***双重标准源于监管不力

为了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一些跨国企业低下了高昂的头,而在价格竞争的同时,它们也有意无意忽视与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一些洋品牌在产品质量上实施“双重标准”已不是新鲜事,问题在于它们为何敢在中国市场玩双重标准?

涉红企业如亨氏、麦当劳、肯德基等都是跨国大企业,有的在全球有上万家连锁店,它们一向标榜自己有严格的标准配方和产品质量标准,而且它们一再声称自己有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它们也的确熟悉世界各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法规,事实证明,它们在别国也确把质量看得很重。可在中国,它们又怎么会和那些小商贩、小作坊、饮食排档犯同样的毛病呢?它们网罗了众多与生产、经营、管理、法律有关的高级人才,为什么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如果它们也是财迷心窍,把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当回事,那么我们必需认真对待。但我们也应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监管。

一方面,相关的执法机构,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决追查批准洋食品产销的责任者,追查不良洋食品进入食品企业的渠道。他们明明知道我国有法定的合成食用色素(如苋菜红、胭脂红等)不用,反而使用不可食用的苏丹红?除了苏丹红以外,是否还有其它猫腻?对于诸如此类群众关心的事情,执法机关都应该查清,并向广大消费者公布。我们赞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小商贩还是大公司,凡是做了危害社会的坏事,都必需承担法律责任,并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这叫做谁害病谁吃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就是因为有人害了病而没有吃药,或者药的剂量不够。

另一方面,整个食品的安全环境应当肃清,除了洋品牌,国内的食品并不见得就很安全,可以说,国内一些食品问题有过之无不及。出现淮南生橘,淮北为枳的现象也正是因为整个食品安全的大环境利于洋品牌使用双重标准。在欧美,如果发生产品信任危机事件,企业不仅要立即停止销售、回收产品,还要承受足可使其破产的经济索赔及严厉的法律制裁;而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惹祸后却虚与委蛇,迟钝得一反其国际反应。要彻底让餐桌安全,只有先让食品监管真正加大力度,整个环境重视食品安全,无论洋品牌还是国内食品都必须在严厉的监督下进行生产。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06月27日文)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