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救助当地病人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在当地受到欢迎(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中国的海外维和人员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要给联合国的维和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还要经常救助当地的危重病人……他们,就是中国维和医疗分队。
***环境恶劣 :“枪口就对着医院”
2003年4月9日,当中国首支维和医疗分队到达刚果(金)时,“我仍然感到心里一震,”刘昕说到,因为当天反政府武装就在同一个机场正排队准备离开。
当时刘昕45岁,是来自解放军沈阳军区某医院的一名眼科大夫。刘昕和同队的12名女性是中国首批维和女军人。
在出发前,他们都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封闭训练来增强军事技能、了解任务区情况。无论受伤、生病,大家都坚持训练。
尽管他们准备充分,但是仍然领教了任务区环境的恶劣。“我们有八名先遣队员提前一周到达的,可等我们到的时候发现一周的时间已经把他们晒变样了,”护士张怡开玩笑说,而她本人的脸随后也被炽热的阳光晒得肿成了“皮球”。
一些国内并不常见的疾病也对他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地的蚊子非常小,悄无声息但凶狠异常,仅在他们到达的头一周里,就有四名队员感染上了疟疾。
最初的条件很艰苦,医疗分队连厨房也没有,他们只能用砖砌成灶台然后围成一圈蹲着吃饭。“蔬菜都成了稀罕物,有时候我们就七八个人分那么一小碟西红柿或者黄瓜,”张怡说。
就在这种条件下,医疗分队平地而起建设了一所现代化的二级医院,12个大集装箱的货物也都是他们自己卸下来的。
“当时没有机械也没有电。我们就用手把货物卸出来,平均每个人卸了三吨货物,女同志和男同志干得一样卖力,”护士刘峰说。“医院里的每一样器械都是我们自己安装的,每一根钉子都是我们自己钉的。”
他们的医院离机场不远,周围都是一米多高的野草。反政府武装的营地距离医院也就几十米,经常亮晃晃的枪口就对着医院。一到晚上除了医院有一些灯光,四周就一片漆黑,寂静得可怕。
但他们还是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环境,不仅给联合国的维和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还经常救助当地的危重病人。
***水平高超:“如果我受了伤,请把我送到中国医疗分队”
最初到医院的黑人病人较多,一些西方维和士兵则对中国医疗队的技术存有疑虑。由于瑞典士兵在国内几乎都有自己的牙医,所以他们常常利用假期回国检查牙齿。但是当一名瑞典军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牙医李彩云后,就被她精湛的医术所折服。随后,越来越多的瑞典士兵成了她的朋友。一名瑞典士兵甚至在维和任务结束回国后,还专程跑到刚果(金)找到李医生给他进行最后一次牙科检查。
一名突尼斯维和士兵本来不属于中国医疗分队的服务区,但他在自己的证件上却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受了伤,请把我送到中国医疗分队。”李彩云回忆说:“我记得有一次医院里同时进来了五名病人,结果就是来自五个国家,”
***中国医疗分队:驻刚果(金)最佳表现部队
吸引众多维和士兵的不仅是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还有中国护士们的细心与热情。
一名艾滋病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很虚弱了,但是杨葳和其他护士并没有歧视他,把他和其他病人一样对待。她们给他轮番擦洗,还特意和他多聊天让他消除紧张与顾虑。这名患者在被送回国时连连称她们为天使。
中国医疗分队还曾救过一名90%烧伤的病人和一名被河马严重咬伤的当地妇女。
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疗队非常友好,几乎人人见到他们时都会用汉语打招呼说“你好”,刘昕说。
在2003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这段时间,中国首支维和医疗分队与后来的三批队员在当地共救助了5000多名病人,其中有31名是危重病人。联合国把中国的医疗分队称作“驻刚果(金)的最佳表现维和部队”。
***荣誉的背后:不为人知的巨大代价
为取得这样的成绩,队员们都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特别是母亲们。刘昕说她当年儿子正好考大学,她对未能陪伴儿子而倍感愧疚。刘峰只要一想到还在上幼儿园的双胞胎女儿就禁不住掉泪。
“但是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负责协调联络的何晓健说。在刚果(金)的这段特殊的生活让医疗分队队员们对幸福和友谊更加珍惜。
每逢节日,女队员们为了活跃气氛就经常举行自己的时装秀。所有的服装都是用塑料袋或旧报纸精心缝制的。“有一次我用蚊帐做了条裙子,结果后来表演完了愣脱不下来了,就是现在想起来我们都觉得很好笑,”杨葳说。这些女军人在整个联合国维和营区都非常受欢迎。
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些女军人说尽管她们珍惜获得的荣誉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荣誉看得那么重。“我们最不能忘却的是维和这段日子本身,很辛苦但很温馨,”杨葳平静地说。
(《中国日报》记者: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