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艰难探索,东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新世纪严峻的挑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8月8日,东盟将迎来成立40周年纪念日。40年来,东盟在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地区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当今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组织和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地区性力量。同时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东盟的继续前进也面临内外各种挑战。
东盟的艰辛探索
东盟的诞生和发展壮大,与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和东南亚国家的自身发展息息相关,道路充满坎坷。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5国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但初创时期成员国矛盾突出。
20世纪70年代是东盟的发展巩固期。随着美苏加紧争夺势力范围,东盟国家自主意识上升,要求加强集体安全合作,以平衡超级大国对该地区的控制。1971年,东盟出台旨在将东南亚建设成为“和平自由中立区”的《吉隆坡宣言》。1973年,东盟集体抵制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1976年,东盟第一届首脑会议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协调一致宣言》,标志着东盟作为一支地区性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1984年文莱加入东盟。
90年代初以来,东盟进入快速发展期。两极对立格局的结束为东盟开展全方位对内对外合作提供了战略机遇期,也使东盟面临全球化浪潮的更大冲击。1992年,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提出“深化合作、吸纳新成员国、建立地区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三大战略,开始实施“大东盟计划”,此后逐步吸收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入盟,最终形成了包括10个成员国在内,总面积达448万平方公里,约5.3亿人口的国家集团。截至2006年底,东盟GDP总值已达5000亿美元,人均1000美元,总体经济规模相当于中国的近1/3,有2个观察员国(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和10个对话伙伴国(美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欧盟、新西兰、加拿大和俄罗斯)。
自立自强的立身之道
东南亚国家除印尼外均为中小国家,它们大多有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历史。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但又很快成为超级大国冷战的战场和牺牲品,其中越南战争是最为惨痛的记忆。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自己的命运仰人鼻息的历史,令东南亚国家对“走联合自强的道路”非常重视。东盟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内部一体化,提高整体实力,以团结对外。
致力于促进地区一体化。2003年10月,东盟首脑会议通过在2020年前把东盟建设成为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的《巴厘岛宣言》。东盟领导人2005年提出制定《东盟宪章》,致力于组织的更机制化发展。2007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年底前完成《东盟宪章》的制定。2005年以来,东盟10国经济部长已签署3个经济共同体协议,涉及贸易、旅游、航空、储运服务和免签证等。2007年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建成经济共同体的时间提前至2015年。
冷战后,东盟历经金融危机、非典、海啸和禽流感等跨国危机,安全观发生重大变化,加大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2006年5月,东盟召开首届防长会议,重申2020年前建成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并将建设重点放在解决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同时,东盟积极倡导跨地区安全合作。
东盟还注意强化内部沟通协商机制。逐步建立了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级会议、东盟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等一整套工作机制。这些机制为维护东盟内部团结、妥善处理成员国纠纷和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独特的战略文化
东盟自成立以来,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独特的外交和战略文化,被国际社会誉为“东盟方式”。
首先,大国平衡战略思维是东盟外交的支点。东盟国家认识到,只有发挥中小国家集团的“智慧”,巧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才能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繁荣。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至少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宏观层次上与各大国尽力保持均衡外交态势,避免过于倚重某一大国,从而沦为其附庸和枪手。二是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不排斥与某一大国拉近关系,但最终目的并不是倒向某一大国的怀抱,而是借助其影响力,制约和威慑另一大国,最终维持与各大国的等距离外交。
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东盟已逐步摆脱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在东亚地区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东盟为核心、各大国彼此平衡和牵制的地区安全框架。1994年,东盟创建了亚太地区惟一的官方安全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首次将各大国拉上东盟舞台,彰显东盟的平衡外交思想。东盟还在1996年倡议召开了首届亚欧首脑会议,与拉美和中东国家建立了合作论坛。2002年以来,东盟与亚太大国分别建立了东盟+1关系。以东盟对外合作的政治性文件《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例,中、日、印、澳、俄、法等大国先后加入,标志着“东盟方式”越来越得到认可。
其次,在地区合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核心主导作用,是东盟外交的基轴。在跨地区合作中,东盟一直强调自己应发挥核心主导作用,力求突出自己的特点,不愿沦为大国的陪衬,这与其“自立自强”的建盟精神一脉相承。东盟成员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设想。1997年12月15日,东盟倡议并举办了第一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开了“10+3”对话机制的先河。此后10年来,东盟逐步营造了以东盟为核心、以10+3和10+1机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亚合作体系。2005年12月,东亚合作体系迎来了新平台“东亚峰会(10+6)”,随着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加入,东盟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应当说,东亚合作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热力四射”的局面,与东盟多年来的推动分不开。
东亚合作新亮点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政治立场相近,经济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
政治上,双方互信日益加深。1991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这是中国首次同东盟进行正面接触。此后,中国外长每年都要出席东盟外长会议。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国”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7月中国由东盟的“磋商伙伴国”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国”,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更深的互信和合作阶段。2003年,中国与东盟将双方关系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于当年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并带动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相继加入。目前,中国已同东盟建立了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及科技联委会等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
经济上,合作成效突飞猛进。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一致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协议》,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经济合作关系。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双方签署自贸区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协议》,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扫清了障碍。截至2006年底,双方贸易额已突破15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
一体化道路依然曲折
40年艰难探索,东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新世纪严峻的挑战。
一是内部凝聚力下降,建设共同体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缅甸问题长期导致东盟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成员国主张与西方共同对缅施压,逼迫军政府作出让步。而另一部分成员国主张与缅对话,鼓励缅走渐进式民主改革的道路。目前,东盟各国围绕《东盟宪章》起草工作,也出现一些分歧。
二是部分国家政局动荡频仍,和谐发展道路受阻。缅甸政局的不确定性增大,美、印、欧盟加大介入和施压力度,令东盟如芒在背,颇为被动。泰国军事政变后,军方、王室、民主派、他信支持者以及南部伊斯兰分裂主义势力之间展开角力,矛盾仍在上升。经历了国会弹劾、未遂军事政变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执政基础遭到削弱,被视为“跛鸭总统”。印尼总统苏西洛疲于应付各种国内危机,新的大选又将来临,内部关系需要理顺。马来西亚现总理与前总理发生“口水战”,反映了新老利益集团的深刻矛盾。而越南政改也日益触及实质性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
三是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建设后劲不足,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近年来,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受中国、印度的带动保持快速增长,但也面临对外依存度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发展知识经济和“多媒体走廊”计划。泰国实行“他信经济”多年,经济表现颇为不俗,但2006年以来政治矛盾激化,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印尼、菲律宾长期以来“有增长、无发展”,外资下降,增长效果不明显。越南、老挝、柬埔寨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基础差、底子薄,社会风险因素上升。
四是恐怖主义、禽流感、海啸、跨国犯罪、毒品走私、贩卖人口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依然困扰着东盟国家。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张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