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以自强息浮议
[ 2007-09-05 19:04 ]

英文《中国日报》9月6日报道:近一个时期,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受到一些国家的媒体的恶意炒作和“妖魔 化”,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信誉,给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损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黄晴在《中国日报》评论版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制造应该以自强息浮议,全文如下

不久前,美国美泰公司召回2020万件中国制造的玩具,引起国际关注。事实上,上述产品中,85%的产品是按照美方设计和要求生产的,出现的问题也是设计问题。对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才能分清责任,罚以当罪。不论具体是非责任,把棍子全打在“中国制造”上,是一种极不公正的作法。

就中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环境来看,国际贸易壁垒的形式更为多元化,隐形化。传统的关税壁垒趋于减少,新的“绿色”壁垒、“标准”壁垒、“舆论”壁垒等不断出现。当前,对“中国制造”的个别产品问题进行夸大和炒作,就是当今国际商战中的一种“壁垒”方式,而且是一种较为恶劣有害的方式。中国政府和企业有必 要对这种作法做出反应,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中国现有200多个产品在世界上销量第一,多为消费品品类。中国产品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是因为物美价廉,质量过硬。在某种意义上,消费者的口碑是最好的检测。

据中国农业部的报告,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的产品合格率为99.1%,出口日本和欧洲的产品合格率为99.8%。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检测,中国农产品的合格率高于其进口产品的平均合格率,高于美国和欧洲的产品合格率。

“中国制造”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全球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是贸易更为自由化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伤害“中国制造”,也会伤害世界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和企业。在对中国产品进行以偏概全的非议背后,是一些国家中正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是狭隘的,也是有害的。最近,美国1000多名经济学家联合签名,强烈要求美国国会议员遵循 自由贸易精神,抵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们认为,中美贸易的高速增长对两 国而言,“都意味着更多可以支付得起的商品,更高的生产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是有关国家的理性之声,值得认真倾听。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产品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对产品的标准要求也是一种变动的过程。为适应这一要求,中国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提升企业的品质。优秀的企业必须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技术提 升能力,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环境。二是提升企业成长的国内商业环境,让企业在一种规范严格的商业环境中产生提升产品品质的原动力。

面对国内外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最近召开了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这次整治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就“中国制造”的国内软环境而言,也有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必要。就中国的有关职能部门而言,必须对国际上的产品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充分了解,反应迅速,能及时拿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要求,并据此对出口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创造一个反应灵敏、检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对维护“中国制造”的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国制造”所遭遇的“信任危机”而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公共关系”危机。“公共关系”是国家和企业必须经营的商业环境之一,中国在这一点上是较为薄弱的,有待加强。当前,“中国制造”正处在从“代理加工”向“品牌生产”的过渡期中,有关“公共关系”的经营势必提上日程,成为产品品牌建树的组成部分。最近,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访华,同中国质检总局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使来访者对中国产品质量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代表团表示,回国后,他们将把自己了解到的真实的、全面的中国产品质量情况介绍给美国民众。这说明,真实的介绍,坦诚的交流,是改善“中国制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人格形态也应是中国企业的法人人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是消除一切外界非议、浮议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