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战中勿忘人文关怀
[ 2007-11-06 17:0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不久前,在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高低杠的比赛中,浙江运动员王燕由于动作失误,不慎摔成重伤,当场被送就医。此事件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关注的焦点就在于王燕的伤情与赔偿金问题。但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却引起不少读者的不满,也再次引发我们对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的思考。

笔者认为,记者们孜孜不倦地奔走找寻新闻线索、不达采访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确是一种敬业的表现。但是,影响病人治疗,围追堵截病人家属进行采访;行文片面,带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热衷挖掘“有爆点”的新闻,不顾社会影响,则是引发被采访者与受众的不满情绪的关键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学界中有关的论述已不鲜见,为何实务中仍难见改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无冕之王”的心态。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新闻记者作为媒介从业人员享有“无冕之王”的称誉。于是,一部分记者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保持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在采访中忽视被采访者的感受,认为其回答媒体的问题是理所应当。

其二,“新闻民工”的境遇。在我国目前的媒介大环境下,传媒之间竞争激烈,媒体间对新闻资源的抢夺如同战场;许多媒体还出台“末位淘汰制”,完不成任务的记者工作难保。高压之下,媒体记者们自然不能不全力以赴地抢新闻。

因此,即使一个记者有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也在多方权衡下大打折扣。许多记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选择:如何在新闻大战和人文关怀之间取得平衡。这个矛盾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尤为尖锐,这也正是王燕事件再次引发业界有关“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思考的原因。

综合考量上述两个因素,不难发现提高记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水平确实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记者要提高自身觉悟,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上,需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新闻人的同时也具备社会人的身份,要善于以社会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事物,以社会人的眼光与态度面对被采访者,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尊重人,关怀人。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激烈媒介竞争环境,媒体也要提高自身觉悟,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一味追求“数”和“量”,要把人文关怀也作为考评记者的标准,不支持记者违背人文关怀精神的报道方式,共同营造人文关怀的职业氛围。(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