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琳:乘坐总统提供的飞机去采访
[ 2007-11-06 17:11 ]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洪琳

2004年12月26日,波及环印度洋多个国家的地震、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也很快接到台里的电话,希望我能尽快赶往斯里兰卡,作为特派记者参与报道。说来也巧,从海啸发生那天起,我就一直患着重感冒,而且咳嗽得很厉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并在第二天就从当时驻站的巴基斯坦赶到了斯里兰卡。

2005年1月7日上午,我再次前往斯里兰卡南部灾区进行采访。不过,和前几次不同的是,我这次是坐着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特别提供的直升飞机前往灾区采访的。

按照事先的安排,我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孙国祥将于7日早7点半乘车前往高尔灾区,视察灾情并慰问中国医疗队。我也提前租了汽车准备一同前往。早7点,我和司机准时赶到大使馆。看到一身轻便打扮、还没有一点出发迹象的孙大使,我很是诧异,难道我记错了时间?因为孙大使在海啸灾难发生后每天都很少有时间休息的。

当我满是疑惑地走上前去时,孙大使笑着告诉我说:“昨天晚上,我和库马拉通加总统在一起时,我告诉她,我明天一早要坐车去高尔视察灾情、看望中国的医疗队。没想到,她立即打电话通知斯里兰卡空军司令,说给中国大使派一架最好的直升机,明天早上9点半送我们去灾区视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看到灾区的情况,而且还可节省时间。”

这是我第一次坐直升飞机去采访,而且是斯里兰卡总统提供的直升飞机。对一名记者来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飞机攒足了力量,一个旱地拔葱,我们便徐徐离开脚下的土地。飞机飞行高度很低,可以判断出,离地面也就150米到200米的样子。在飞机上,孙大使大声地对我说,库马拉通加总统已经指示有关人员,沿海岸线慢慢飞,让孙大使和中国记者把地面的情况看得清楚些。

飞机直飞斯里兰卡最南端的城市马特拉。下了飞机后,我便紧跟大使直奔马特拉救灾总指挥贾亚塞卡拉的指挥部。孙大使告诉我,飞机在马特拉只能停留15分钟,然后要赶往高尔,采访一定要抓紧。孙大使和贾亚塞卡拉的会面直入正题,马特拉的灾情和救援情况。贾亚塞卡拉说,马特拉一共有约80万人,海啸中就有1万多人丧生,从死亡人数上看应该算是斯里兰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了。目前,全区一共建了37个灾民营地,多半设在庙宇、学校。他感谢中国政府的援助,说马特拉的灾民很早就用上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帐篷和毛毯。很多灾民都说,海啸灾难一发生,他们就知道,中国政府肯定是第一个提供援助的。

由于停留时间非常短,中国记者中只有我争取到了一个向贾亚塞卡拉先生提问的机会。但毕竟时间太紧,我不可能得到我想了解的一切。贾亚塞卡拉先生非常善解人意,不仅把名片塞给我,还给了我一张文字材料。再次登上飞机,我赶紧看看那究竟是什么宝贝。

还真的是宝贝,这原来是贾亚塞卡拉先生在元旦那天写的一篇日记。

“2004年12月26日,我和往常一样,去周日市场买水果、蔬菜,时间是9:15。市场上有大约1500人。我注意到,周围好像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突然,一声巨响,人们开始四散逃命。高达7米的巨浪冲了过来,吞没了所有的人和动物。尽管我是马特拉区的秘书,但在巨浪面前没有例外。我感到,巨浪从天而降,我一下子就被淹在水里。我不能呼吸,被海浪冲了大约500米远。庆幸的是,我发现了什么,便紧紧抓住。那是一棵树。几分钟过后,一切渐渐平静,但我还是紧紧抓住那棵树,是它救了我的命。太紧张,太兴奋,我竟然不能自己从树上下来,是别人帮我下的树。我发现,自己浑身是伤。海啸不知道种族、宗教、政治、社会地位、年龄、财富状况和国籍,它把这些分别都淹没了。

尽管我受伤很厉害,但我是官员,不能待在家里,也不能住在医院,我必须去指挥救灾。尽管最初只找到几名官员,但我很快就担负起在马特拉地区指挥救灾的工作。

海啸过后,所有的路都毁了,布满了瓦砾和尸体。所有的公共设施,水、电、通讯、交通都中断了。

……

以上是2004年底的痛苦记忆。我真诚希望,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新一年。”

飞机的巨大轰鸣声盖住了我不停的咳嗽声。多天以来,情绪激动时,咳嗽声便如期而至。我实在想不到,刚才在我面前的干瘦老者竟然刚刚从鬼门关里走回来,平静诉说正是他坚毅、刚强的表现。

到了高尔灾区,时间同样很紧,大使要会见官员、要视察灾情、要慰问医疗队。我抓住机会,把孙大使从众多同行中抢了过来,对孙大使、经商处官员单越、医疗队护士长丁英还有一名当地灾民做了一个和后方直连的现场采访。

大使激动地说,是库马拉通加总统特意提供的飞机,希望能为他到南部灾区视察和记者采访提供一些方便。库马拉通加总统明确地说,大灾当前,救灾为重,每个人的时间、尤其中国大使的时间非常宝贵,不能耽误在路上。

的确,在这次灾难过后,孙大使一直全力指挥对斯里兰卡的救援工作,我国使馆全体成员都在尽全力进行救灾。在这方面,我国驻斯使馆经商处官员单越始终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单越告诉我说:“自打海啸发生后,孙大使就要求我们要向当地政府了解情况,由我们及时通报给国内。我们的工作一是联系国内有关部门,通报这里的情况;二是协调国内派出的医疗队和救灾物资的发送。还有就是接待到这里采访的记者,以及及时统计、掌握中资企业捐款、捐物的情况。”

在高尔灾区的希卡杜瓦镇,中国医疗队已经在那里紧张工作了多日。丁英是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护士长,她这次作为中国医疗队成员之一来到了斯里兰卡。她是中国医疗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可以说她在斯里兰卡有很多感触。

丁英说:“我们到斯里兰卡已经有4天了。病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我们觉得,我们的到来对斯里兰卡人民是非常及时的,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每天接待的病人都接近200、有时超过200名病人,比我们在友谊医院的工作量还大。这里的人民对我们非常友好,他们很善良,也很忠厚,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在我对丁英进行采访时,中国医疗队正在这里吃饭。他们每天工作非常忙,一定要等到排队的病人散去以后才能停下来休息。可以看到,我国的医护人员在灾区吃得非常简单,吃的是压缩饼干和从国内带去的一点榨菜。据我了解,他们带的食品不是很多。可以说他们在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尽全力做好救援工作,体现出中国医疗队博大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中国医疗队在当地受到极大欢迎。我在现场对一位当地灾民进行采访,请他谈一下他对中国医疗队这几天工作的看法。这名灾民说:“中国医疗队来了以后,生活、工作都非常艰苦。但他们的工作非常细致,受到欢迎。我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提供的援助。”

12日上午,斯里兰卡总理拉贾帕克萨与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举行了会谈。按照惯例,记者在会谈前有三分钟的时间在会谈场所拍照。会谈开始后,记者就应该离开会场。在当天的会谈中,我们一些中国记者也是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双方举行会谈。我一直琢磨着如何抓住机会,对斯总理进行采访。会谈结束后,陪同武副部长的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简单地向中国记者“吹风”,介绍了一些会谈的情况,中国记者便逐渐散去。这时,我看到拉贾帕克萨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就凑上去跟他的保卫说,可不可以进去做一个简单的采访。保卫起先不同意,但后来在我的请求下还是进去禀报。拉贾帕克萨同意接受采访,但由于接下来还有别的会见,他只给我5分钟的时间。5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这个争取来的机会绝对是非常难得的。我问了3个很直接的问题,其中最后一个是有关中国将在1月底邀请各国专家参加海啸预警国际会议的。这是我在斯里兰卡完成的最后一个采访。

在斯里兰卡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忙得直冒傻话。比如,一天晚上,我突然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真怪啊,今天怎么就这么饿?”说完,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整天都还没有吃东西。还有,半夜回到饭店,看到水就觉得口渴,一口气就把1升半的大桶矿泉水给消灭了,然后就说,这下不渴了。

去斯里兰卡的时候,一心想最快出机场,尽快投入采访。除工作设备外,我只拿了简单的换洗衣服。到了斯里兰卡,尤其是到了灾区,才发现衣服应该多拿一些,因为灾区条件确实很差,非常脏,必须提防不要染上疫病。衣服脏了,不能像以往去别的地方采访时那样随便将就一下,必须勤换、勤洗。但简单地洗恐怕也不解决问题,最好要有消毒的程序。在饭店,我把衣服放进浴缸,放上滚烫滚烫的水,狠狠地煮泡一阵。

我在斯里兰卡的采访非常难忘,这些记忆值得珍藏。(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