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走进孩子们内心的“知心姐姐”
[ 2007-11-06 17:12 ]

  

  7月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作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新闻人生。图为卢勤在新华网留影。中华新闻传媒网 姚勇摄

  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新闻传媒网联合主办的嘉宾访谈。7月3日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以下是访谈精彩摘要。

  

  

  7月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作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新闻人生。图为卢勤回答网友提问。中华新闻传媒网 姚勇摄

  [主持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又是什么让您能够一直在教育工作上探索呢? 

  [卢勤]我到《中国少年报》工作已经有29年了,我从小就想当“知心姐姐”,因为我从小是看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当时有一个栏目叫做“知心姐姐”,我就悄悄的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知心姐姐”给我回了信,于是我就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后来我自己就想当“知心姐姐”了。

  首先,我要从外表开始希望自己能够像“知心姐姐”,我也开始留了两根小辫子。后来又发现“知心姐姐”喜欢微笑,我又开始见人就笑,笑多了就有了亲和力,后来我又第一个当了团支部书记。初三的时候自己也有梦想了,将来考人大新闻系,毕业以后到《中国少年报》当“知心姐姐”。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我就到了吉林插队。那个时候我就成了农村青年的“知心姐姐”,因为比他们年龄都大,过年的时候我就组织年轻人给村里的人去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后来我又当了知青的“知心姐姐”,那时候很多的人开始搞对象,于是我就开始研究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合适,后来我成了知青办的副主任。

  1979年我走入了《中国少年报》,当年我30岁,我下决心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一辈子。知青里面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童年的梦想实现的人不多,这个工作太有意义了。我开始到《中国少年报》的时候,在总编室替“知心姐姐”给孩子们回复信,我每个字写的都非常的认真,甚至在信封里面给这些孩子们一些小礼物。

  [主持人]您还记得您给“知心姐姐”写的是什么吗? 

   [卢勤]我说别的小朋友介绍活动的时候都登报纸了,我们班的活动搞得也很好,怎么才能登报呢?“知心姐姐”说如果报上登过的活动你就不要再写了,如果没有登的活动你可以写,早晚就会登了。当时我特别的激动,感觉“知心姐姐”给自己说了一条非常对的路。后来我一直是用这种口气对所有的小朋友。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7月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作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新闻人生。图为卢勤回答主持人问题。中华新闻传媒网 姚勇摄

  [主持人]您觉得读懂孩子需要什么?

  [卢勤]那就是爱孩子,当你爱这个孩子的时候,你的脸上就有爱的微笑,你的语言里面就有爱的激励,从内心里产生对这个孩子的爱,你的这种爱可能是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的,这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于是孩子就会发现你的这双眼睛爱他,他就会把心交给你。

  我们做很多的工作都是需要学习的,很多的岗位都需要上岗证书,但是当父母就不需要这种证书。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学习,面对许多的新问题都需要学习。比如说生长的规律需要学习,不是这个孩子一哭起来就要给他奶吃,要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这些规律都是要学习,学好了这些养育孩子的规律。孩子成长中的性格发展的培养规律、品质培养规律、行为习惯培养规律都是需要学习的,家长都需要学习。

  5到7岁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信,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进行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父母要在这个时候激励孩子,激励比指责重要,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被肯定。家长常常看到孩子的另外一面,所以父母要去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就是要发现孩子哪里好,而且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如果你回忆一下自己的爱好,你现在有特长的东西肯定是在成长的路上被别人肯定过,你的缺点肯定是在成长的路上被别人否定过。 

  比如说我自己,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当时我画画以后回家给妈妈看,妈妈说你画的太好了!我姐姐夸我真是画画的天才,所以我就忘情地画画。后来我上学以后老师也把黑板报交给了我,我从一年级画画到初中,又到了报刊,我的星期天基本上都是在景山公园度过的,我的同学现在都是当今著名画家,但是我没有成为画家。当时我还有一个“特长”变成了“特短”,我小时候也特别的爱跳舞,我的第一篇获奖作文《我的理想》是当个舞蹈演员,后来为什么不想跳舞了呢,就是因为我快小学毕业的时候,北京市舞蹈学院到我们学校招学员,我刚站好,有个老师说:你腿都不直还想跳舞呢,你看看别人。以后再跳舞,耳边就会不自觉的想起老师的话,后来就不太想跳了,后来干脆就不跳了。

  当一个孩子的自我认识没有形成的时候,外界的评价非常的重要。如果孩子生长在一个“你能行”的环境中,那你就真的能行。所以对小孩子要一直鼓励!如果这个孩子非常的淘气, 你就要在他的淘气中看到他很有创意。 

  很多的家长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的不好,这个时候可能真的是孩子不好,他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很高,哪怕他的孩子考了98分他都不满意,为什么不考100分呢!再加上这个孩子本身有一点毛病,他就会把这个毛病看得比天还大,所以来个人就说。我经常碰到这种家长,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所以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不好。 

  那种夸奖孩子的家长也分两种,一种是真的觉得的孩子很好,这样的家长一般说的都是恰如其分的,不会让这个孩子感觉很茫然。还有一种家长是愿意夸奖孩子,但是他夸的可能超越了真实的情况。

  就事论事,不要因为孩子学习好就说他是好孩子,今天这个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就说他是坏孩子,一定要具体化。比如说今天这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坐得很直,家长就应该说:你今天姿势很端正!再比如说有的孩子写字不好看,老师就会说:你写的字像狗爬的。那么第二天老师就该说这个孩子写字像猪爬的了。所以一定要鼓励孩子。 

  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一辈子受益,首先要养成生活的好习惯。人的生物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孩子生物钟要从小调整好,到点睡、到点醒,该精神的时候精神,该困的时候困。第二是卫生习惯,袜子、裤子、衣服应该放在哪里,不要等到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才想起去找这些东西。学习的习惯也是这样的,写字多少都不重要,关键是写字的姿势和拿笔的姿势,写字是需要练习的,写字的时候身体如何前倾,如何拿笔都是非常自由的,我感觉这些东西比真正写作业重要得多。父母不要把孩子累坏了,如果孩子做不好就让他重做,重复21次他就有记性了。

  我感觉现在的男孩子一点阳刚之气都没有,其实“男”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力,现在的男孩子都缺少阳刚之气。男孩意识从责任意识里面来,要让他照顾你,这样的话他就有责任。男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对母亲的保护意识,这是一种天生的,就看你能不能让孩子发挥出来保护母亲。

  当我儿子在3岁多得时候,我抱着他上车,他看到了我的腿不方便,就给我捶腿。我说:太好了,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后来我儿子再也不让我抱了,累了就让爸爸去抱。有一次我工作以后特别的累,儿子给我做的饭,我当时把他的饭都给吃了,我就夸他:太好了,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后来我的孩子就把什么东西都学会了。去年的时候他陪着我和我爱人去玩儿,大家都非常高兴,我儿子买单。我感觉孩子长大了,他愿意为父母做事儿了,能够给我们一种关爱了。

  当你会使用他的时候,就会越爱越灵了。所以很多的父母都要学会去爱孩子,当然也要学会夸奖孩子。《中国中学生报》有个记者跟我说,我妈在电视栏目里看了您的节目回来就跟我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后来我就天天帮妈妈干活。所以你要让孩子照顾你,因为他是男孩子嘛,就应该有这个责任。

  我有一个朋友要出差,他儿子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僵。临走的时候他就跟儿子说:爸走了,要拜托你个事儿。我的妻子身体不太好,请你照顾好妈妈。之后这个儿子就什么都干。儿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男人,一下子就长大了,所以孩子的责任意识非常的重要!父母稍微弱一点,儿子就会很快长大!

  

  7月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作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新闻人生。图为卢勤与主持人沟通。中华新闻传媒网 姚勇摄

  [主持人]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知心姐姐”如何还在孩子们心中的保持风采? 

  [卢勤]《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原来是在报纸上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也不知道这个“知心姐姐”具体是谁。后来到了1986年的时候,有个孩子给“知心姐姐”写信,希望“知心姐姐”能够走出来和孩子们面对面的对话。我就感觉这个很好,我说咱们到那个海淀区的学校去,全校的孩子都在等着想要咨询,后来进来了600个孩子,这些孩子流着眼泪诉说自己的烦恼!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他们有很多的话要说,要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就创造了“知心姐姐”咨询活动,定期到学校或者请孩子到报社来进行咨询。 

  1988年我到香港去,香港的热线电话非常的热,我访问了几条热线就受到了启发。1988年我们就创办了首都新闻界第一个“知心电话”,当时非常火爆,后来就在全国各地办“知心电话”。电话局说你们应该跟我们打招呼,这样的话有更多的电话会被解决很好。后来有一个上海的女士,她们家的电话号码和我们的“知心电话”非常像,很多的孩子就把她当成了“知心姐姐”。

  当时“知心姐姐”非常的火爆,我就想这么多孩子都需要“知心姐姐”,那么成人世界知道吗?于是我就把孩子的心声反馈给了社会,当时《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知心姐姐”热说明了什么?》。后来我们搞了一个报告会,及时把各种信息反馈给大家,感觉这种方式不错。

  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们的很多的烦恼是来自父母的;当我面对父母的时候,发现父母的很多烦恼是来自孩子的。后来在一次全国妇联的座谈会上,有一位领导感觉我说得挺不错的,就决定在全国妇联中开展一个活动叫做“年轻妈妈读书”活动,他对我说:你的儿童观很好,语言也很生动,例子也很丰富一定能办好。当时我感觉自己是个记者,应该捕捉生活中的东西去写,于是就写出了《写给年轻妈妈》这本书。

  这本书其实是很多的孩子买了以后送给自己的妈妈。当时有一个母亲看了我的书以后,感觉自己被改变了。后来老师跟班里的孩子们说,你们谁不想挨打就要看这本书。很多类似的事情感动着我,我感觉到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父母的事儿,也是社会的事儿。

  后来我就在《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上搞了一个系列讲座叫“做人做事”,一篇是写给孩子的,一篇是写给父母的,这两篇文章同时在《中国少年报》上刊登,效果非常的好!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和要求贴近生活来写,要临时发现问题,临时来写,而且还要贴近这个主题,这样连续写了三年。

  有一次我到内蒙出差,当地人说要送给我一个礼物,我一看就是当初的“做人做事”手抄本,于是我就出版了这本书--《做人做事》,这本书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很多的孩子和家长都看到了这本书。本来我想写给爸爸一本书,到了新世纪以后就写了一本叫做《给世纪父母》。接着我又写了一本《告诉孩子你真棒》,《爱孩子的八种方法》等等。再后来我又给孩子写了一本《告诉世界我能行》,“快乐人生三句话”和“精彩人生九个字”这应该是“知心姐姐”教育思想的核心。快乐人生的三句话分别是:“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这样人就有了快乐的人生。所以这本书是送给孩子比较完整的礼物。  

  这几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又有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的家长拼命挣钱,一心想留给孩子一份财富,他们就进入了一种误区,只有拿钱才能让孩子过得更好。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独生、独养、独享的无情无义的孩子,很多的问题也出现了。有一个单亲妈妈,她的事业成功,一心一意为她的儿子拼命挣钱,儿子17岁我要给孩子买个宝马,儿子说:妈妈等你死的时候我应该最高兴!这件事情就比较可怕了。其实我们想想,她留给孩子的不是财富,而是祸害。所以财富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感觉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个话题是我这两年讲的主题。现在的家长应该好好看一看,我们的独生子女家长是没有经验的,聪明的人都会学习别人的经验,这也算是一种动力了。

  

  7月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知心姐姐”卢勤作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新闻人生。图为访谈现场。中华新闻传媒网 姚勇摄

  [主持人]母亲会比较关心女孩子,但是由于现在时代的发展可能有些观念超前了,女孩子发生了一些事情也不太爱和家长沟通。家长如何和女孩子在青春期沟通呢?

  [卢勤]父母可以借鉴书来教育女孩子,女孩子第一次月经来潮的时候怎么办,出现了早恋和暗恋问题的时候怎么办等等。当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应该非常兴奋地告诉孩子:祝贺你,你长大了。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母亲更多的爱,所以母亲一定要疼爱女孩。当女孩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比男孩更逆反,女孩的心思是很细腻的,一句话说得不好,可能就会生气了。 

  她非常希望父母能够把她当大人,不要偷看她的日记、不要偷听她的电话。所以我感觉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你越尊重这个孩子,她就会越懂事,所以父母一定要和女孩子讲分寸,讲礼仪。但是同时也要告诉她相关的知识,其次要告诉她相关的礼节,女孩必须要懂礼节,要有教养,这种教养是家庭培养出来的。坐的样子,说话的样子,为人处事的样子都是需要家庭来教育,说话的分寸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的女孩子还有很多秘密的话,父母不要去打听,你要是经常去打听的话,孩子就会很反感你。你要去循循善诱,不要去粗暴地打断她说话,否则她以后就不会和你沟通了。家长要和朋友一样去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谈,来帮她解决青春期发生的问题,今天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去沟通,所以父母要承担起和他(她)沟通的责任。

  我儿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当时暗恋一个女生,我回家了以后就给他写了纸条,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了他。其实小孩有的时候是挺需要这种指导的,但是家长也别说得太过了。

  父母要学会欣赏你的女儿,这种孩子大了以后会比较包容,家长不要去多过地指责她。很多女孩子非常的爱漂亮,被关注过度的孩子常常会失去自我,她会把别人的看法看得很重,因为她的资本是漂亮,所以我跟那些女孩说不要太在乎你是否漂亮。老天爷是非常公平的,很多学习好的女孩子,长得都比较一般。所以要有很好的心态,你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但是你有聪慧的大脑。 

  孩子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所以父母的满意度很关键,父母如果非常挑剔,老师也不满意,孩子就会容易对自己不满意。所以做父母的要会欣赏自己的女儿,经常说一下:我的女儿真能干!

  

  图为第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 卢勤

  [主持人]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既是父母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这笔财富应该如何规划呢?

  [卢勤]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母亲去世的时候留下一个一直锁着的抽屉,后来我们打开了这个抽屉,里面有一个本子写着每个孩子的生日。母亲生前说,她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这些孩子。母亲走的时候是早晨五点钟,当时我们都去了,唯独没有叫我儿子,因为他在上学呢。后来他就问我:姥姥去世了,你们为什么都不告诉我?我说因为你太远了,后来他说姥姥已经去世了,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妈妈。

  同样,病房里还有另外一个老爷爷,病得很严重,他儿子也来了,我们都以为是来看望他父亲的。其实不然,这个儿子是来把老爷爷的手表摘走了。所以我就想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当你把财富留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不思进取,他就没有能力去创造了,他可能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我就跟所有的父母说,你挣的钱是你的,不是你孩子的,你一定要让自己孩子有能力,这样他才能是财富的拥有者。李嘉诚的孩子最可贵的其实并不是拥有父亲的财产,而是拥有了掌握财富的能力。 

  我现在就苦口婆心地告诉各位家长,现在很多的父母是很有爱心的。我们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狭窄的,教育环境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去年就搞了一个活动,让有爱心的人给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捐一份报纸,这些孩子看到报纸以后非常激动,这也是一种信息。报纸有时候比书更快捷,而且也很廉价,这是最容易普及的事情。 

  一些美国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个活动,其中有一个孩子看了我的一本书,书中我讲到了云南的孩子是如何渴望读书读报的。于是这个孩子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少喝一杯咖啡,让一个中国孩子受一年的教育”。去年有五个孩子到了云南西双版纳,他们回来以后就哭了,说真是没有想到那里的孩子光着脚丫上学,教室里都没有窗户,中午自己做饭,一个铁锅下面放两个砖头。但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劲头非常的高涨,于是他们就给这些云南孩子买了很多鞋。这个美国孩子回去就开了新闻发布会,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分享》,我给这本书写了序。他们的家长非常高兴,感觉自己的孩子有了爱心和责任心。后来经过大家的动员今年积攒了1800美金,这些美国孩子又到了贵州奉献爱心,他们特别在乎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也非常的有意义,所以我也在不断把这些活动介绍给孩子和家长。教育孩子的本身其实也在教育我们自己。

  [主持人]这场访谈使我非常感动,我发现不仅所有孩子需要“知心姐姐”,其实整个社会都需要“知心姐姐”!希望“知心姐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社会上有更多的“知心姐姐”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因为孩子们是祖国的栋梁!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