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雪灾的主要原因
[ 2008-02-04 10:11 ]


气象局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

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

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入冬以来,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响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国光表示,近期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气象灾害。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文章说,今年1月29日至31日,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1米,狂风掀起地中海大浪高达10米左右,恶劣天气造成以色列国内航班停飞,并有数十人冻死街头。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压脊异常发展,引起北极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来自副高南侧的热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受其影响,美国部分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公路交通瘫痪,缅因州北部积雪厚度达到51厘米。

1月10日以来,天气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去冬以来的晴暖、少雨天气转变为低温、多雨雪天气。这次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主要由四次天气过程造成,发生的时间段分别为1月10日至16日,18日至22日和25日至29日,31日至2月2日。

文章认为,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为1954/5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为历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贵州43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江淮等地出现了30-50厘米的积雪,贵州、湖南的电线结冰直径达到30-60毫米。

郑国光认为,总体上看,这次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重的特点,很多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属历史罕见。

1月10日以来,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降水量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接近。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半个多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贵州5省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东部偏低达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甘肃、陕西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庆、宁夏为次低值。江南、华南及西北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10~20℃,其中华南西北部超过20℃。浙江暴雪是1984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创近50年极值。

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20个省份造成重大灾害,特别是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