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感悟总书记总理民生情怀
[ 2008-02-11 10:1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春节期间,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到南宁、百色等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同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过年。除了大年初一上午与士兵们一同“包饺子”之外,胡锦涛总书记此行感人的“细节”还有很多:2月5日下午,总书记脱下外套和解放军官兵们一起往直升机上搬运救灾物资;正月初二,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百色市看望壮族群众,他与壮族村民韦祖生一家人促膝而坐,话题一个个展开:家里有几亩地?房子哪一年修的?退耕还林政府给了多少补贴?全家一年收入有多少?新的一年里有什么致富打算? 随后又来到下平屯的路边,和一些壮族妇女一起纺起线来、织起五彩的壮锦……

再来看看温家宝总理今年春节之行的几个“细节”:2月5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乘坐的军用飞机抵达贵阳,这是他8天来总理第三次南下。随后,总理乘车在贵阳湿滑泥泞的山路上以30迈的速度缓慢前行,踏着积雪赶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电塔抢修现场。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工人们正在艰难地用绳索把一根电线杆竖起来。温家宝看见说:“我过去看看。”由于山路太陡、太滑,工人们急得喊起来:“总理,危险,不要上来!不要上来!”温家宝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山顶上攀登……总理在半山腰看完了电网抢修情况后,又深入到农户。温总理拉动乡村农户的电灯开关,看到他们家灯泡亮了后,他非常高兴地说,有电了,你们明天可以看春节的联欢晚会。

在笔者的印象中,总书记和总理如此情系百姓、心忧民生的感人“细节”多到不可胜数,信手便可拈来:2004年春节,胡锦涛来到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张家口市张北县与农民群众一起包饺子;2005年春节,胡锦涛在贵州黔西南和群众一起打糍粑,温家宝来到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阳光家园,看望因艾滋病失去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和大家一起吃团圆饺子;2006年春节,胡锦涛在延安与群众一起吃年糕、扭秧歌,温家宝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油田65号井钻井工地上和工人共度除夕;2007年春节,胡锦涛在甘肃老党员李彩家拉家常、剪窗花、炸油果子,温家宝来到东北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和留校学子共度除夕之夜,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食堂与职工一起吃年夜饭……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总书记和总理日理万机。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也渴望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温暖。可多年来,在万家团圆、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刻,我们敬爱的总书记和总理却总是不在自己的小家,而是分别来到老百姓中间,和群众一起拉家常、话农时、问收成、查粮仓、看水窖、摸被子、进车间、下矿井、吃年夜饭,嘘寒问暖。这一个又一个看见似不显眼的“细节”,体现了总书记总理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的高尚胸襟,表明他们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丰富内蕴,彰显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公仆情怀。

总书记总理的亲民“细节”,犹如一面镜子,也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现实中,一些地方官员把关注民生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春节期间,报纸上、电视里不乏各级地方官员前呼后拥,肩扛大米、白面,手提猪肉、豆油,踏雪“访贫问苦”的新闻和镜头,但百姓对这种做做样子、刻意造势的“应景之作”早就没了兴趣,而且十分反感。因为在“轰轰烈烈”的表象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送温暖活动热一天冷一年,真正解决问题的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官员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视为“鸡毛蒜皮”,不闻不问,热衷于在春节期间迎来送往、公款吃喝、跑官要官……

今年春节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一场50年不遇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席卷我国南方诸省,受灾人口过亿。为实现“通路、保电、安民”,让全国人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春节的目标,总书记和总理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仍然一如既往地舍“小家”为“大家”,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去雪中送炭、与民同乐,用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组成了一段饱含温情、关注民生的“最强音”,感动着你我他,温暖着你我他,彰显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

期盼更多的官员像总书记和总理那样,思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灾后重建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灾区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御寒衣被、有洁净水喝、有安全住所,尽快夺取全面抗灾救灾新胜利!(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