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官员呼吁国家立法规范黄帝陵祭祖乱象
[ 2008-03-31 18:05 ]

 

  “现在的祭祀有点乱,祭黄帝就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陕西黄陵公祭大典。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能哪都有。”到底如何祭祀,台盟陕西省委副主委王二虎呼吁“应该立法规范起来”。

  3月21日,陕西小城黄陵县雨过天晴。前来祭拜始祖黄帝的游客多了起来,处处涌动着大活动来临前的气息。半个月后,清明公祭黄陵大典将又一次在这里举行。

  黄陵地处黄土高原狭长沟壑之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3万,整个黄陵县亦不过13万人。这座中国惟一以黄帝命名的城市,人称13万守陵儿女。在黄陵县城所在的桥山之巅,葬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

  3年前,黄帝陵迎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黄帝陵,宋楚瑜发表感言:抵达大陆第一站,先要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来祭拜,认祖归宗。

  这个小城的影响力确实很惊人。最近20年间,亲临此地的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就达到两位数。3月14日,陕西省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王二虎、周一波、王西林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每年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同主办,国家主要领导人担当主祭,把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四委员的提案立时引来争议。

  声音——

  国家该有个权威认定

  近年来,不少地方以经济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呈现出混乱之象,直接损害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诸如“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不祭苍生祭鬼神”的批评不绝于耳。

  黄陵县外宣办主任、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春梅认为,由于社会各界方案不断涌现的祭祀,给必要的祭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整个黄陵县一直在努力为同胞们守好老祖宗的陵,但近几年来,兴起各种祭祀,很多海外同胞告诉我们,不知道哪里是我们要祭的老祖宗。”陕西省台盟副会长王二虎毫不讳言告诉记者:“现在的祭祀有点乱,祭黄帝就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陕西黄陵公祭大典。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能哪都有。”到底如何祭祀,他呼吁“应该立法规范起来”。

  王二虎说,祭祀活动,现在各地都在搞,特别是涉及到黄帝的问题上。河南新郑宣称是黄帝故里,最近河南新密黄帝宫景区又宣布挖出一处古文化遗址,按照现在这种做法,黄帝活动于黄河流域,哪各个地方都能找到依据来祭祀。

  “很多台湾同胞就问我,到底去哪里祭祖才是对的?他们很迷茫。”王二虎认为:“祭拜黄帝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国家应该有个权威的认定,河南也好、陕西也好,国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认定是哪就是哪,没有必要争。”

  黄陵县常务副县长、黄帝陵管理局局长姜文华表示:“在祭祀活动上攀比,把文化都搞乱了。”他认为:“祭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封建迷信,相反从凝聚民族感情、弘扬爱国精神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通过立法规范起来。”

  对于经济利益,姜文华并不否认,现在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黄陵经济一大特色。姜文华介绍说,近几年来黄陵游客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游客接近70万,今年可能接近100万人。来者大都是寻根祭祖谒陵的炎黄子孙,亦有外国朋友。这些海内外游子不计万里之遥,来到桥山寻根、朝拜,他们或盛赞古国五千年的文明,或企盼大陆台湾早日统一,或表达自己虽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的拳拳之心。但和黄陵县的财政收入相比,旅游产业的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就在各方评价不一之时,3月下旬,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表示,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活动,如果交由国家来主持,将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人心和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周一波此番观点,被认为是对此前提案争论的回应。

  场景——

  凝聚国魂的祭祀传统

  很多人都在质疑黄帝是否真有其人,这也是质疑祭拜黄帝的重要反对意见。但王二虎认为:“中国人尊重传统习惯,祭拜黄帝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非得否定它?司马迁的《史记》开篇《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个桥山就在今天的黄陵县境内。更何况,有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黄帝确有其人。”

  当然还不止文字记载,满山的古柏就像“活化石”一样,同样为判定黄帝陵的真实身份提供证据。据姜文华介绍,桥山黄帝陵周围,有古柏83000株,而其中上千年的古柏就有30000多株,这说明历代统治者在祭祀黄帝之后,都要栽柏树,荫蔽后人,并且保护得很好。

  “这么多石碑、古柏,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没有受到破坏,这在当时的环境下简直不可想像。”陕西省委统战部三处处长、陕西海外联谊会秘书长董翔说道。

  在黄帝陵工作了14年的高大姐现在担任黄帝陵管理局党总支副书记,在她的工作中,常见到的就是泪水。

  高大姐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一家20多口人到黄陵来给老人过生日。刚开始我还不能相信,后来看他们拿着生日蛋糕。他们说老人已经90多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到黄帝陵来拜祭老祖宗,就这样,全家人就来了。

  在高大姐的记忆中,这样的场景不知多少次出现过。

  “有些人来了,围着陵走的时候就流眼泪了,也有些人抱着柏树哭。”高大姐说,这些在黄帝陵,只是最普通的情感倾诉了。来了,又走,不知道名与姓。

  黄陵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兰草老先生总是默默观察来来往往的祭祀者。他发现,那些回大陆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在来谒陵拜祖临走前,大多数人总是要从黄帝陵上包一把土。有的将土装在带来的小木盒里,有的装进塑料袋里,有的则用手帕包住。

  保护——

  正县级建制的黄帝陵管理局

  1962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又拨款对黄帝陵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

  然而,三十年之后,黄帝陵再次陷入了当年的窘境。陵庙破旧,民房占地严重,尤其是珍贵的古柏林虫害肆虐,危在旦夕。面对这样一处自然与人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的地方,身为炎黄子孙应该怎么去维护它,令各方关注。

  199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带领我国著名的建筑规划专家周干峙等一行,来到黄帝陵考察。虽然这里曾经接待过无数贵宾,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来访,即将揭开祖陵命运的新篇章。

  李瑞环在仔细考察后,留下至今让黄陵人难以忘却的几句话:一定要把黄帝陵保护好,整修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陕西省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学者调研,对黄帝陵的整修确立了一套“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设计方案。整修方案当时由国家计委审查批准第一期工程立项。

  “那个时候的黄陵,每年去,按照传统习惯祭陵和谒陵的人数已经开始在增加。特别是看到当时已经有不少台湾同胞,有的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非常虔诚地来朝拜。那么很显然,这对全世界的华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绝对不能让它像以前那样简简单单,那么简陋。”曾任建设部副部长的知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周干峙直接参与组织了方案的设计,他回忆当时的情景,“因为这是凝聚我们民族的团结,发扬民族文化跟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责无旁贷的,不仅要满足当前一些活动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长远的,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不到20年,如今的黄帝陵已经颇具规模。一二期工程中,包括入口广场、轩辕桥、印池、龙尾道等在内的庙前区以及包括轩辕殿、祭祀广场、三出阙、角楼在内的祭祀大院交付使用。

  正在建设的三期工程更着重于突出黄帝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建的黄帝始祖园将成为五千年文明史展馆,此外正着手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将黄帝陵周围的山全部绿化起来,全部种上松柏林。

  为了加强对黄帝陵的管理和保护,陕西省设立黄帝陵管理局,属正县级建制,交给延安市政府主管。黄帝陵的建设与祭祀方面都日益走上规范化轨道。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台建林 申欣旺)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