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祭扫成为习惯 使孩子们感知传统明白事理
[ 2008-04-01 16:5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年清明节首次成为全民放假日,上海市民政局预测,节日期间,上海市祭扫人次将达700万。在短时间、小空间内出现高密度人群,无疑是对市民文明涵养的一次检验。要营造“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良好氛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闵行区居民孙晓静———

与传统陋习说再见

清明前,家里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决定从今年清明起,在先人墓前不再焚烧纸钱,改送鲜花,这样既环保,同时也真切表达思念之情。

前几年扫墓时,免不了要顺应以往的惯例,事先准备好纸钱与香烛,拿到墓前祭拜。在焚烧桶里点燃之后,就要经受一阵烟熏火燎,很是难受。我曾经看到,有些市民为了争抢焚烧桶,彼此之间产生口角,把一场本该是寄托哀思的祭扫活动变成了你争我夺的“攻防战”;还有一些市民,为了贪图方便,就直接在地上燃烧起纸钱,还趁着墓园内的工作人员不注意,燃放鞭炮,整个仪式结束了,也不清理现场,径直走人,燃烧过后的纸灰飞得到处都是,一旁的其他市民抱怨连连,但也无可奈何。

我觉得,传承传统,并不意味着要接纳全部,而是应该选择性地吸收。对于一些已经不适应现代需求甚至会带来隐患的陋习,我们应该坚决地与之说再见;缅怀先人,方式多种多样,又何必墨守成规呢!

金山区居民金锋———

让孩子感知传统、明白事理

为了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清明节,我国从今年起将它定为法定假日,这样不仅多了一天扫墓踏青的自由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在此之前,有些家庭比较忌讳带孩子去墓园祭扫,很多孩子也觉得祭扫只是大人的事。其实踏青祭扫并非单纯游玩,扫墓也不是搞迷信活动,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知道扫墓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或先辈,告诉他们曾经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故人,永记故人。特别是去那些纪念革命英烈的陵园,更是教给他们历史,并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在实地祭扫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文明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行为,这恰好可以成为家长现身说法的契机。譬如说,一些孩子在扫墓时感觉无聊,随意打闹嬉戏,这时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告诉他们祭扫时维持庄严肃穆的气氛,是对逝者的尊重;此外,在墓地中看到有人放鞭炮、烧纸人纸钱等,家长就应该及时加以否定,以身作则地引导文明祭扫,以鲜花代替香烛纸钱,用追忆寄托哀思。

上海福寿园执行总经理伊华———

遵守规则,给大家方便

据估算,今年清明期间来福寿园扫墓的客户将达20—30万人次,预计客流量比往年增加30%。在冬至、清明期间,陵园经常会出现垃圾满地、争夺焚烧桶等不文明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各大墓园都拿出应急预案。在福寿园,平均每5米就设有两个比较大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同时安排60名清洁工对墓园进行全天清扫;焚烧桶领取点也从6个增加到了12个;此外,还免费提供黄丝带,方便市民寄托思念……推出这一系列祭扫措施,是为了引导前来祭扫的市民,养成文明祭扫的习惯。

尽管有应急预案,但光有措施,没有行动,也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我们希望大家扫墓时能够遵守一定的“祭扫规则”,给别人方便。

这次为了确保交通畅通,我们推出了一些错时祭扫的举措,这时就需要大家多一份理解,听从园内指挥,不要为了争抢车位,既影响自己,也妨碍他人;为了减少香烛纸钱焚烧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推出了放飞气球、插心愿卡等一些新型祭扫方式,很多客户尝试后,都觉得既新颖又寄托了哀思,但还是有一些市民依然钟情于“传统”的祭扫方式,甚至在草坪上点香焚纸。作为园内工作人员,只能做善意的提醒,关键还是需要市民的自觉。如果大家都能在祭扫时多为别人考虑一下,使整个祭扫过程有序进行,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首个清明节演变成“拥堵灾难”。

(来源: 解放日报 2008-03-31)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