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清明“小长假”如何过?踏青游园 回归传统
[ 2008-04-01 17:0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首次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如何过?记者分头采访,发现不少市民选择回归传统,准备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小长假”。

穿汉服:水边嬉游采兰  

还在读大三的赵译,今年将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清明节。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汉未央网站汉乐版版主,周日她将穿上汉服参加汉未央网站组织的“上巳”清明活动。

据汉未央网站站长介绍,“上巳”活动分三部分:修禊仪式、曲水流觞和寒食。而赵译是“上巳”活动乐舞组的负责人,这些天来她一直在为修禊仪式的伴奏训练奔忙。

赵译告诉记者,修禊是一种象征性的沐浴仪式。人们走出村社城市,到水边踏青、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赵译介绍,去年中秋节,汉未央也举行过类似活动,这次他们将仪式搬到了室外。“那天,我们会带上音响设备,还会自带琴箫现场演奏配舞……”

曲水流觞也是赵译期待的活动环节。“曲水流觞,杯所停处,当饮酒作诗。我们会选择细长、曲折的小溪,大家沿河而坐,从上游放入酒杯,酒杯所到之处,参与者要作诗或表演节目。”赵译说,她正在准备诗歌。“这些诗都是原创,体例、格式、长短均不限,现代诗亦无妨,主要是表达此时此境的情感。活动之后,我们会把这些诗汇编成集。”

有什么食品为过节助兴呢?记者在汉未央网站寒食菜品登记帖上看到,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等;寒食供品有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赵译说,报名参加“上巳”活动的人员会带上属于自己风格的寒食。“那天我会带上青团,和大家一起分享”。(王海燕)

做青团:分享艾草清香

今年清明节,除了惯例的祭扫外,家住静安区的市民沈静雯还准备自己动手做青团,与家人一起过这个传统民俗节日。

昨天,记者来到沈静雯家中时,她已忙活开了。为确保青团“原汁原味”,这些天她查了不少资料,还向家里老人讨教制作“诀窍”。做青团,首先少不了艾草。沈静雯一边洗艾草,一边告诉记者:“这艾草是爸爸从郊区田埂边采来的。”洗完艾草,沈静雯动作利索地切成小段,放入榨汁机,然后将榨好的艾草汁,连同半勺色拉油倒进盛着糯米粉的不锈钢盆中,不停揉搓,不一会儿一块绿油油的面团“诞生”了。然后,她把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小面团,像做元宵一样裹入豆沙,整齐排列在铺有棕叶的蒸屉里。约摸十五分钟,青团便蒸好了。一揭屉盖,整个客厅都弥漫起艾草独有的清香。蒸好的青团呈暗绿色,大家七手八脚取来尝鲜,自制的青团果然特别香糯可口。

“之所以想到自制青团,是缘于儿时生活在乡下外婆家的美好回忆。”沈静雯告诉记者,过去,每到清明节前,外婆都会早早地磨好糯米粉,炒好豆沙,清明节当天从田埂摘来嫩艾草捣出汁来做青团。青团一出蒸屉,隔壁好几家小孩都会循香而来,“外婆就会把热乎乎的青团用棕叶包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

沈静雯的妈妈说,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韵味渐渐淡去。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也逐渐淡漠,最多会在节日前买些节令食品。一边的沈静雯也插话道,“如果不是因为有假期,自己也多半只会在清明节前后买两盒青团回家意思意思了。”

“今天先试验一下,味道好的话,下周趁着假日,我打算再多做一些。”沈静雯告诉记者,隔壁弄堂就是街道的乐龄服务中心,到时候把自己做的青团送给老人们,让他们也尝尝鲜。(谈燕)

踏青游:“主打”风俗活动

第一个清明“小长假”将至,白领周先生约了大学同学,准备用2天时间外出郊游。昨天,他们到旅行社选择旅游线路,发现赏花游、采摘游、踏青游等线路已开出数十条。最终,他们定下杭州登山赏桃花二日游线路,准备赏花挖笋、做清明团子、吃农家菜。

周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将清明节等同于扫墓、祭奠。今年清明首次放假,为此他特意上网搜索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原来,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这几天,周先生和朋友们已开始做起出游准备,购买帐篷、炊具等露营设备,还自己动手将吊床改装成秋千。

“清明习俗中当然少不了放风筝这一项。”周先生还从城隍庙买来一米多宽的蝴蝶风筝,自己上色并进行改装,将彩色小灯笼挂在风筝线上,准备夜间放飞。周先生说:“清明节放风筝,最好在风筝上天后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到郊外寻找“清明菜”、带回上海做成清明粑,也是周先生的清明游目的之一。为此,同游者还特意请教长辈:“清明菜”学名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野草长势茂盛,一般可以在河岸泥地里找到成簇成团的“清明菜”。他们还将制作清明粑的方法记录下来,“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聪明的说法呢!”周先生笑道。(栾吟之)

(来源: 解放日报 2008-03-28)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