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奠为何曲高和寡
[ 2008-04-02 10:4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清明节临近,烟雾缭绕、纸灰飞舞仍是祭奠中常见的现象

烧纸、上香,还是献花、鞠躬、网络祭奠?又是清明时节,虽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但烟雾缭绕,风吹旷野纸灰飞仍是不少陵园的常见现象。在市区,一些市民夜幕降临后走出家门,烧纸钱、祭亡灵。新型祭奠方式为何未能“叫好又叫座”呢?

陵园提供免费鲜花,可很多人还是烧纸、上香寄托哀思

3月29日8时30分,位于石家庄市西郊的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紧邻陵园的道路已是车水马龙,在陵园设置的集中祭奠点,纸钱烧处,人头攒动,烟雾缭绕。稍稍有一点风,纸灰就会漫天飘舞。即使有人手捧鲜花来祭奠,也不忘带上纸钱、冥币等传统祭奠品。

陵园管理处副主任贾金栋说,陵园号召采取“一束鲜花,三鞠躬”的文明祭奠方式,并提供免费鲜花,但很多群众还是选择烧纸钱。

家住河北省四建家属院的刘大妈认为,清明节到现场扫扫墓、烧烧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必须做的,否则总觉得对不住已故的亲人。

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常山陵园。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自3月24日起,每天都有几千人前来祭奠。用鲜花代替烧纸的市民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采取烧纸钱、上香、摆放供品等传统祭奠方式。更有人在用鲜花祭奠后又去烧纸钱,还要跪下磕头。

还有不少城市居民走出家门,到街头烧纸钱、祭亡灵。这几天,一到晚上,在石家庄一些十字街头,都能看见有人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念有词,火星、纸屑上下飞舞,刺鼻的烟味迫使行人、车辆提前绕行。长安区环卫大队的王瑞玲说,烧纸的灰很难扫,风一吹满天飞,环卫工人要付出比平时多一倍的劳动量。

据石家庄市民政局统计,该市每年约50万人在清明前后外出祭扫,给道路、公墓等场所的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传统的烧纸钱祭奠,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增加火灾隐患。去年4月2日至5日,全省有13起因上坟烧纸引发的火灾。

祭奠的主要人群年龄偏大,对网祭等新方式接受较慢

石家庄市桥西区的王先生离开家乡湖北已整整5个年头了,由于工作忙,根本没时间回老家扫墓。从去年起,他选择了网上祭奠,在一家祭祀网站为逝去的父母建了公墓。“网上祭奠既省时、省力、省钱,又不受时空限制,同样可以寄托哀思之情、表达感恩之心,可谓一举多得。”王先生说。

近年来,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纷纷开办文明祭奠网。4月1日,记者轻点鼠标,登陆“石家庄文明祭奠网”,在网上纪念堂里可为先人选择墓碑样式、墓地背景,然后上传逝者生前的照片、资料,同时可为他们点烛、上香、祭酒、献歌、留言、清扫墓地,还可书写祭祀留言。

该网站负责人戴玉林说,网上祭祀既可弥补时空阻隔的缺憾,又符合现代人表达情感的习惯。石家庄市文明办主任薛建廷说,倡导文明祭奠特别是网上祭奠,有利于减少封建迷信活动和环境污染,不失为传统祭祀的有益补充。

虽然“一束鲜花,三鞠躬”、网上祭奠有诸多好处,政府部门、专家也在大力倡导,但这种现代的祭奠方式仍显“曲高和寡”,并不“叫座”。石家庄市民刘先生明确反对网上祭奠,“扫墓是一种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太多的情感,要把传统扫墓方式改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原来的意味就变了,至少我暂时无法接受。”

“石家庄文明祭奠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站2006年11月开通以来,在网上建公墓的不过380多户;而双凤山陵园建立的祭奠网也少有人光顾;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免费设立了电子刷卡祭奠,祭奠者只需持卡在刷卡区一扫,亲人遗像便显示到屏幕上,供奠者拜祭,运行两年来办卡的人并不多。

双凤山革命陵园管理处主任赵松茂认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网络不太了解,而这些人恰恰是祭奠逝者的主要人群。他们的传统祭奠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慢,因此网上祭奠点击率不高就不足为怪了。

兴“俭祭”之风,在扬弃中继承传统节日精髓

日前,石家庄市一项街头随机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去墓地祭奠的理由”有3个备选答案,分别是:显得更诚心、传统使然、其他。74位被调查者中,与备选答案分别对应的人数为30人、44人、0人。对此,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显得更诚心”属于个人的思想,“传统使然”则是外部环境,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民俗和文化。

“祭奠已故亲人是人之常情,面对‘烧纸风’,不能一味地去‘堵’。”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的周涛认为,传统祭奠习俗历经千年积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文明祭奠观的树立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在打击贩卖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的同时,还要给传统的祭祀方式留个“出口”。拿烧纸钱来说,光“堵”不现实,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在“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规范,譬如建立集中焚烧点或在街头放置焚烧容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对安全隐患加以规避。

赵松茂说,改变市民的传统祭奠观念并非易事,最根本的是要移风易俗,用新的文化观念改变传统习俗,特别是要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亲人在世时多孝敬,丧葬、祭祀时尽量从俭,不搞那些五花八门的铺张浪费。

社会学者梁勇教授说,应在扬弃中传承传统节日的精髓。尤其是清明节的祭扫纪念活动,应该赋予理性文明的内涵,倡导绿色祭扫、文明祭扫。

(来源: 人民日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