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树葬逐渐被人接受 清明节绿色祭奠走近国人
[ 2008-04-06 11:2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8年的清明节,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预测,今年的清明节可能出现上亿人出行祭扫。面对春运过后第二次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选择用更加节俭和环保的方式来祭奠逝者——

新式祭奠开始成为时尚

今年的清明节,公众有了更多的祭奠方式。

3月27日上午,在哈尔滨市安静街道办事处,百余居民手捧鲜花,来到社区设立的公祭堂祭悼已故亲人。伴着舒缓的音乐,王女士用颤抖的声音,把一篇祭文献给已故的母亲:“我要捧一束五月的鲜花,我要借一片五彩的云霞,编一只最美丽的花篮,送给我那去世的妈妈。”

大家把鲜花一一摆放在已故亲人的遗像旁,并把思念之情写在了留言板上。随后,大家共同放飞象征思念的白色气球,寄托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这天在哈尔滨,由市精神文明办、民政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倡导感恩理念,推行文明缅怀”清明节社区公祭活动吸引了许多公众。76岁的孙大娘说:“往年清明节很多人用烧纸、撒纸钱等方式来纪念去世的人,街头到处都是纸灰、烟雾。现在社区举行这种集体纪念活动,我们也不用到墓地去,更不用到大街上烧纸了,又环保,又文明,同样能纪念亲人。”

在陕西,政府则向公众倡议推广“居家祭奠”、“网上祭奠”、“错峰祭奠”、“代理祭奠”、“社区公祭”和“集体公祭”6种新形式。市民可以选择在家里举行追思会,或者在网上进行电子祭扫。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或者单位,还可以组织公祭。同时,民政厅还鼓励群众采取骨灰散撒、骨灰深埋和其他不占或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

“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清明网上公祭活动是近年来影响最大的网上祭奠活动之一,自2002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是第七届,得到互联网界和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参与网站数千家次,参与网民累计过亿人次。

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几乎都在清明、冬至等时节推出网上扫墓的版块,部分网站还与墓园联手创建网上墓区。记者在“天堂在线”网站上看到,多种网上纪念馆可供在线用户选择,用户只需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几分钟就可以为亲人建立一座网上纪念馆。访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关于已故者的各种视频、图像资料,并留言缅怀。

海葬树葬逐渐被人接受

3月29日上午,大连市组织了第63次海葬活动,近200名市民参加了绿色环保的海葬仪式,将50多位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他们中许多人是按照已故亲人的嘱托对骨灰进行海葬。孙女士的亲戚为了完成逝者生前的愿望,千里迢迢坐飞机从银川来到大连。王女士的丈夫生前就很喜欢大海,留下遗嘱死后要回归大海。

大连市从1997年开始组织海葬活动,散撒了2000多位逝者的骨灰。近年来,大连海葬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

除了经常举行集体海葬的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外,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等地也在今年清明节举行集体海葬活动。泉州和晋江还对参加海葬活动的逝者亲属给予500元的奖励。

除海葬外,全国各地还推出了多种生态葬法处理骨灰,不仅环保节能,而且成本很低。

3月29日,在苏州,百余位为亲人选择树葬的市民来到了公墓,参加该市第14次骨灰树葬活动。74岁的钟先生是退休教师,昨天他和姐姐特意把安葬在故乡常州的父母骨灰移葬到了苏州。他说:“父亲在常州乡下的墓地虽然只有几个平方米,但还是占用了一块地方,我觉得树葬特别节约土地。”

苏州的树葬是从1993年开始的,从当初参加树葬的只有8户到今年报名的超过百户,目前新民公墓的树葬区已有6000多位逝者安息在绿树下。

而在同一天,河南省的首次树葬活动在新郑市举行。230多位市民将112位亲人的骨灰埋入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用绿色、文明的方式送别逝者。在低缓的《送别》乐曲声中,杨先生忙着挖土立树,送父亲最后一程。“之前骨灰是存放在殡仪馆,每到纪念日都要烧纸、放炮,既不文明也对环境造成影响。”杨先生说,树葬让绿色成为逝者生命的延续,自己和家人都完全能够接受。

绿色理念有待深入人心

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曾多次提议把清明等传统节日纳入到法定节假日,他表示,清明节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扫墓,讴歌春天,尽情欢乐,保持身心健康,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涵。事实上,清明节本身就蕴含着人的身体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树葬、海葬、生态祭奠等绿色理念应当是清明节的固有内涵。

但是,中国的殡葬改革从土葬、火葬、骨灰土葬到目前不保留骨灰的做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扫墓,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根据民政部在网上所做的一项网民调查显示,约四成网民认为在城市街道十字路口看到一些焚纸祭祀方式可以理解,另有超过五成网民表示会亲自到墓地(殡仪馆、骨灰堂)祭奠。

河北的刘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赴日本留学,这些年在日本娶妻生子,但是每年清明节,他一定会回到老家祭奠奶奶,烧点纸,献几束花。他表示,虽然路程遥远,可只有亲自为奶奶上坟才能体现他的心意。

据统计,中国每年去世800多万人,如果按每位逝者占地1平方米计算,将占地800多万平方米,而且多是山青水秀的良田宝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使中国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的殡葬方式,已成为保护国土、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民政部近年来一直倡导开展文明祭奠活动,仍然还有许多人选择上坟、烧纸、放鞭炮等方式,这与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关,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李汉秋认为,虽然祭奠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大多数人缅怀先人还是需要一定载体的。因此,他建议,为绿色清明提供更多选择,如把骨灰存放处加以改进,实施公墓的园林化、艺术化、生态化建设等,让人们有更多的环保方式祭奠先人。(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