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清明“小长假”结束 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 2008-04-08 11:3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4月6日,北京。“这趟玩得挺好的,三天时间也不累。”北京大学的学生小李对记者说。清明节放假期间,他和女朋友到泰山玩了一趟。“节假日制度调整了,选择的余地更多了。这一趟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避开了往年‘五一’出行的高峰,玩得更放松。”

今年的清明节颇为特殊。由于清明节放假,再加上双休日,形成了新节假日制度实施后的第一个“三天小长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出旅游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短途旅游成新宠  缺乏特色线路

中青旅国内旅游公司总经理田玲告诉记者,目前业内很多旅行社在重点开发短途线路。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两个小长假,有望成为旅游行业上半年争夺的重点。“市场反应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今年清明节,我们推出的2至4天的短途游非常受欢迎。”

但是在旅游线路上,一些游客觉得并没有实现多大创新。“很多旅行社都没有开发有特色的清明节旅游线路,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旅游景点为主,以前都去过。”西安市民王先生不无遗憾地说。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除了安排赴黄帝陵等地参加公祭之外,要想使旅游线路出新确实比较难。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在接下来的端午、中秋等小长假,期待能开发出更具节日特点的民俗旅游产品。”

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提高大众认知度接受度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去年调整节假日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人们的传统意识,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蔡继明教授认为,相比往年,今年的清明节是最热闹、最隆重的一次,包括公祭、荡秋千、寒食节等活动在各地纷纷涌现,让人们重新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的张凌云教授认为,“放假只是为人们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提供了一个条件,效果如何还要看传统文化如何展示,也就是说有无相应的传统节日的旅游产品供给,这一点亟需加强。”张凌云说。

清明节还负载着健康、乐观、热爱生活的文化内涵。蔡继明建议,旅游行业可以在“清明游”产品的线路设计中增加一些有意义、有典故的民俗景点,也可以在其活动安排上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清明文化活动。

张凌云认为,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是做好小长假旅游的重要因素。比如,现在很多过圣诞节的人并不是基督教徒,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也过这个节。

适时调整经营战略 “个性化旅游”兴起

清明节只是一个开始,以此发端,“小长假”将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常态。

蔡继明认为,小长假的出现将使更多的人倾向短途旅游,“个性化旅游”将逐渐兴起。这就要求旅游企业适时地调整经营战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而不要拘泥于之前的大组团。

针对小长假可能造成旅游市场整体上更为分散的问题,张凌云建议,要改革现有旅游信息发布制度,加快建设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要协调旅游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动态采集、更新、发布和预报,更好地满足散客旅游对各类服务信息的需要。

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做好传统节假日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活跃旅游市场,迎来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

(来源: 人民日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