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向世界打开一扇窗
[ 2008-05-21 09:55 ]

  5月15日晚,在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学生们手捧蜡烛组成“爱心拥抱汶川”的图案。当晚,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开展“烛光祈心愿、爱心献汶川”祈福和捐款活动。新华社发(程千俊 摄)

  

  5月19日,山西来京务工人员邓小东手持印有“中国不败”字样的报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中国深圳的心理医生林浩(音译)志愿赶赴汶川地震重灾区帮助幸存者的故事登上了20日的美国《纽约时报》;19日的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则向读者讲述了四川地震中一对被埋的夫妻互相鼓励最后获救的感人故事……这些天来,发生在中国的大地震同样牵动着西方社会的神经,那些慷慨解囊的中国志愿者、失去亲人后仍然坚守在救灾岗位上的中国普通基层官员、不知疲倦救人的中国士兵的形象,占据了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

  可以说,自从中国四川的灾难发生以来,西方社会的对华报道就充满了感人的故事和脉脉温情,而各方政要也纷纷表态,表示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

  在汶川的灾难面前,人们发现,那些此前就人权问题或者西藏问题猛烈攻击中国的言论几乎噤声了。也许,很大程度上,是面对灾难时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唤起了共鸣,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故事,永远都会让人唏嘘不已。但不容忽视的是,通过汶川震灾,世界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中国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不但让世界与中国民众一道感受这场巨大的悲剧,更让西方看到,曾被他们指责为不尊重人权、不自由而冷漠的中国,是如何迅速反应,为每一个生命而竭尽全力。

  事实上,通过汶川之窗,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美国《洛杉矶时报》17日在头版发表文章说,中国领导人跋山涉水,不畏艰难,到地震现场慰问灾民,亲自指挥救灾行动。这表明中国领导人关心民众疾苦,重视民情,身体力行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各地群众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要求到灾区救援的人排起了长队。这一切表明中国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国家。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说,上至年过花甲的中国总理,下至年轻的士兵和护士,他们在抗震救灾现场百折不挠、舍身忘我的情景,是中国政府展开的快速、有力和有序救灾工作的缩影……

  现在,汶川之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也开启了一扇通往理解与和解的小窗。那么将来呢?当我们为汶川的死难者祈祷时,也祈愿这个世界能够痛定思痛,让亲身经历代替道听途说,让求同存异代替猜疑,让和谐的阳光照亮这同一个世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杨立群 编辑:陈笛)

  

  5月17日,在德国达姆施塔特,一名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的女士在签名板上签名。新华社记者郇公弟摄

  

  5月19日,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一位外国友人在默哀结束后安慰当地的一个小男孩。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