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天使来到了我身边”
[ 2008-05-27 20:54 ]

             ——外国医疗队员与四川地震灾民患难情真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师古镇上,250顶簇新的白色帐篷整齐地搭建在空地上,特别醒目。其中一个帐篷上用红色水彩笔画了一对大大的天使翅膀,一行歪歪扭扭的稚嫩笔迹写道:“谢谢你,天使来到了我身边。”

人们把挽救生命的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在四川地震灾区,就有这样一群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的白衣天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这里——为伤者治疗发肤之痛,为痛者抚慰心灵之创。

截至27日,已有来自于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古巴等7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1支医疗队,共285名医疗队员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协助救治当地灾民。

干俊达:黄皮肤的俄罗斯医生

在位于彭州的俄罗斯战地移动医院,有一位名叫干俊达的华裔医生。这里的病人都亲热地管这位25岁的小伙子叫小干。

让小干自己选择的话,他更愿意大家把自己当作重庆人。尽管他的普通话不太熟练,但重庆话却十分地道。这位6岁随家人从重庆迁居俄罗斯的华裔青年,从电视上得知自己的家乡受灾后,心急如焚。“在电视上看见那么多老乡用四川话哭喊呼救,就好像自己的家人遭了灾一样。”听说招募救灾志愿者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仅凭可以将医学俄语与四川话“无缝对接”翻译这一特长,小干就很快拿到了飞赴灾区的许可。

然而在医院里,小干并不是单纯的充当翻译,除了负责语言方面的工作外,这位俄罗斯医学名校谢东诺夫大学的高材生还参与了大量的救治活动,一天下来,“常常是精疲力竭、眼冒金星”。

然而,“身体上的疲劳难比我内心的自豪,”小干反复告诉记者,能将毕生所学用于救助同胞,他感到十分自豪。

一天手术中,一位腿部和头部受了重伤的小男孩突然拉住了小干的手。“干叔叔,我害怕,我真的好害怕。”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小干,他强忍着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鼓励小男孩要做个男子汉,战胜恐惧。“别担心,有干叔叔在,一切都会好起来。”

小干觉得自己很幸运,既可以用医术为人们治病,还可以用家乡话为病人舒缓心理上的痛苦。他告诉记者,几天后他看到那天手术的小男孩在阳光下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脸上又洋溢起快乐的笑容时,他知道17岁那年放弃心爱的钢琴转学医术的选择是做对了。

高野博子:“中国人的感恩之心令我感动”

日本国立长野医院的护士长高野博子算是一个“老救援”了,参加过国内国外医疗救助任务不下十次的她,在此次援华救灾任务中被分配到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护理工作。谈及此行,高野说,中国人的感恩之心令她十分感动。

“其实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语言上的障碍使我很难与病人做深层次上的交流,但中国人对我这点微小工作仍抱以巨大的感激,哪怕只是帮他们掖了掖被角,他们也会连声说谢谢,这令我十分感动,”高野说。

但高野的工作并非像她说的那样微小。每天近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只有中午吃饭时可以休息片刻。对待病人,高野显得十分温柔耐心,尽管有语言障碍,但病人有问题或是流露出对病情的担心时,高野都会通过翻译详细回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病痛。

血透中心的护士长文艳秋与记者抱有相同的印象,她说高野对病人那种自然流露的亲切与关心值得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学习。“既亲切又职业,那股细致劲,好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很多细节的地方,一般的护士可能会忽略,但她都想到了,病人都十分愿意与她倾诉交流。”

文艳秋表示,等忙过这一阵子,她要专门组织一期培训班,邀请高野向华西医院的护士们传授心得与经验。

高野说,此次来中国,家里人都十分支持,前天打电话回家,丈夫还要求她“好好干活儿”。她开玩笑地说,由于此前在东京有5年“单身赴任”(类似于中国的两地分居)的经历,丈夫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妻子在外面为帮助别人而忙碌。

高野告诉记者,这几天目睹华西医院的中国同事为了挽救生命废寝忘食、拼命工作,自己十分感同身受。她说,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在救治地震灾民方面经验丰富。日本的医生,无论是来到中国的还是留在日本的,都十分愿意与中国同事分享这些经验,帮助中国人民战胜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彼得·范登·布鲁克:妻子生日那天赶赴中国灾区

什邡市师古镇的那片帐篷营地和一座移动医院是由较早来华救灾的比利时救助队为当地灾民搭建的。救助队队长彼得·范登·布鲁克,一名比利时军医,在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启程赴中国地震灾区的那天,正好是他妻子的生日。

“接到召唤,我们就肩负起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死扶伤的使命,我太太已经习惯了,她能理解我做的事,”布鲁克说。这位大个子的比利时人告诉记者,他已有多次国际救助的经验,无论是在非洲乍得、前南斯拉夫还是印尼海啸现场,都留有他执行任务的脚印。

然而这次中国之行,布鲁克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

他介绍,救助队带来的250顶帐篷原本计划在一个星期内搭建完成,但当地的群众和驻扎在这里的士兵听说他们到来的消息后,全都赶来帮忙,帐篷营地几乎在一夜之间搭建完成。

“帐篷的搭建速度‘像蘑菇生长’一样快,在你一眨眼的功夫,一顶新的帐篷便拔地而起。……在这里我才体验到什么叫万众一心,无论是比利时人还是中国,灾难面前大家都是同一种人,”布鲁克说。

救助队的到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孩子们,几天下来就和比利时叔叔们相处得很熟。“在别的地方我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热情招待,这些灾民们已经一无所有,却还为我们送吃送喝,他们真的是非常非常友好,”布鲁克说。

记者发现,白色的帐篷上都留下了许多孩子们用中英文自发写下的感谢言辞:“欢迎来中国,真心感谢你们做的每一件事”、“你是我们永远的朋友”、“风趣的彼得,我们都喜欢你”等。

(来源:新华网 成都5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松  编辑:董玮)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