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巨变看江苏”全国网络媒体行在南京开幕
[ 2008-11-07 21:03 ]
11月6日上午,“30年巨变看江苏”网络媒体行在南京正式启动,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肖泉向记者介绍了江苏改革开放30年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1月6日上午,由江苏省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30年巨变看江苏”全国网络媒体行活动在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0余家中央及地方网络媒体记者参加了启动仪式。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肖泉向与会记者们介绍了江苏改革开放30年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讲话内容如下:

根据省委宣传部的安排,很高兴接受重点网络媒体和国内知名商业网站的采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已进入兴旺发达的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2.53亿,网民人数全球第一。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备案网站达到19万多家,网民接近全国的1/1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民众的舆论空间,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互联网也为宣传江苏、推介江苏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我作为一个忠实的网民和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向各位网络媒体的朋友和广大网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江苏改革开放30年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大家知道,江苏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2400年前的春秋后期,建都于苏州的吴国就已盛极一时。三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6个朝代以南京为都。唐朝时期,呈现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的局面。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江苏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代,江苏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所纳赋税分别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三和十分之七。明清两代,全国共有文状元212名,其中江苏籍状元就有66人,各类文化名人大师层出不穷。江苏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正式建省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苏州两府首字得名。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7600万人,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设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江苏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科教发达,人文荟萃,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3%的地区生产总值、8.9%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的进出口总额和9.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一、改革开放30年江苏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对于地处东部沿海的江苏来说,是沧桑巨变的30年。30年来,江苏艰苦创业,不懈探索,以敢闯敢试的进取精神和不断跨越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全省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篇章,铸就了令人瞩目、载入史册的业绩。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深刻指出:江苏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和巨大变化,是全国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力印证。

(一)经济实力大提升。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2.6%,去年达到25741亿元,位列全国第3位;人均GDP33928元,折合4462美元,预计今年可达到5000美元左右,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财政总收入5591亿元(加海关税660亿元,合计6251亿元),是30年前的91.5倍。2007年与1978年相比,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近30倍、90倍和800倍。江苏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省一、二和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7.6∶52.6∶19.8调整为2007年的7.0∶55.6∶37.4;江苏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286家,总数居全国第一;民营科技企业15271家,居全国第二。

(二)城乡面貌大变化。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3.2%,比30年前提高了39.5个百分点。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有国家生态市5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1个、国家园林城市15个,分别占全国的2/3、1/4、1/8,扬州、南京、张家港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几天,南京正在承办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世界城市论坛。全省所有建制村都已实现“七通”(通电、公路、公交、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4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联网畅通,密度为全国各省区之首,超过欧洲发达国家水平(每百平方公里德国是3.1公里,法国是2.4公里,江苏是3.6公里);已建和在建过长江大桥8座。 

(三)社会事业大发展。科技事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列京沪之后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7%。在苏两院院士88名。1996年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2007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全省现有高校121所,在校生156.9万人,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居全国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5.6人,床位数26.8张,分别比30年前增长60.8%和41.1%。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强省建设稳步推进,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江苏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均位居全国第一。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全省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7.6%,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可以说,江苏是我国最和谐稳定安宁的地区之一。

(四)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13.8%,去年人均分别达到16378元和6561元,是30年前的57倍和4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是2.5:1,是全国差距较小的省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6.1和42.9平方米,比30年前增加了28和33.2平方米。人均平均寿命达到75.32岁,比30年前增加了近6岁。以1987年全省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为标志,江苏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1994年,对照国家统计局确定的16项小康指标,全省基本实现小康;1997年,淮北地区如期解决2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省告别贫困县;到上个世纪末,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了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江苏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19个指标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共25个指标),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核心指标超过目标值。苏南和沿江地区的昆山、张家港等14个县级市(区)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轨迹,江苏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农村改革实现突破,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江苏“由农到工”的跨越。

江苏原本是农业大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江苏的普遍推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体制下全省经济的整体格局。发祥于苏南地区的江苏乡镇企业,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萌生,到70年代中后期冲破种种束缚,依靠“四千四万”(历经千难万险,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顽强意志和乡镇企业自身的灵活机制,获得了较快发展。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已占据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江苏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加速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也率先走出了一条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实现了产业、人口向集镇的大规模集聚,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村工业为主导、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的“苏南模式”,为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带动下,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江苏经济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跨越。

早在80年代,我省的对外开放就开始起步。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江苏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呼应、相对接,明确提出“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的方针。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江苏通过“三外齐抓、三外齐上”、推进开发区建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举措,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1994年底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把经济国际化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向长三角转移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到本世纪初,江苏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等重要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几乎为零,90年代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218.9亿美元,自2003年以来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22.9亿美元,共有外资企业2.69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在江苏投资。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36个,位列全国第2。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仅有一家企业从事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目前已同10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快速增长。

第三个阶段,上世纪末到现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江苏经济正在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目前,江苏公有、民营、外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7年,全省国有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37.2%、36.0%和26.8%。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率先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实现利润超过350亿元,分别比2002年翻了一番和两番多。在大力推进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抢抓机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江苏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一大批集体乡镇企业开始改制为民营企业。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活放宽”的要求,并制定了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税收、资源使用等方面,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支持措施,使源于民众、植根本土的民营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成为创造民众财富的生力军、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全省个体工商户户数突破200万户大关,达203.1万户;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74.4万户,注册资本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2684.8亿元。112家民营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额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达25家。

当前,江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奋勇前进。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实现综合实力、居民收入、经济国际化水平、社会财富“四个大幅度提升”。一是全面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着力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在更高起点上实施“五大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围绕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继续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2003年至2007年省级对苏北的各项投入达到1565亿元,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666亿元,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9729个,总投资3643.9亿元。以城市现代化为主导推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三是继续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把过去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布局,拓展为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的“四沿”产业带布局。2003年启动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沿江工业走廊。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力军。2005年,制定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7年,对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建设面向国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现代沿海城市带和生态旅游风光带的开发目标。“四沿”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全省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区域共同发展新添了强劲引擎。四是抓好“五大载体”建设。2006年召开的省十一次党代会上,把“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作为江苏发展的五大建设载体,努力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苏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条:

一是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江苏实现“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大到强”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说到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当年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冲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限制;后来推动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大发展,又是以打破姓“社”姓“资”思想束缚为前提的。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既是江苏过去30年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未来实现更大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是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发展路子。坚持从人多地少、两头在外的省情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五大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以大城市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型城市化,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经济国际化,以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为取向的区域共同发展等具有鲜明江苏特点的发展路子。

三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提高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江苏较早提出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江苏的实践证明,发展的活力在基层,改革的动力在群众,必须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江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典型,“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江阴板块”、苏州“园区经验”、以及华西村和武家嘴的共同富裕、无锡尚德和沙钢集团的创新创业等等,在省内发挥了示范效应,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江苏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公推公选、任前公示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今年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化,又遭遇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江苏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及时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努力解决突出矛盾,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结构有所优化、发展比较协调、物价涨幅回落、民生继续改善,呈现出三大需求更趋均衡、三次产业结构更趋改善、三大区域增长更趋协调、节能减排成效更趋明显的积极变化,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18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9%,外贸出口增长2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4%。

——先进制造业增势较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58.9亿元,同比增长15.9%。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的产值增速快于上年同期。其中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较高,如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0.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7.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5.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9%,医药制造业增长26.6%。

——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123.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7.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仍有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0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内资企业出口增长35.9%,增速比外资企业快16.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1.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8%,增幅高于全省出口平均水平。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1.8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制造业投资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6.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9.7%,医药制造业增长31.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7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3%,涨幅比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月回落1.6个百分点。至此,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6个月出现涨幅回落。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6元,同比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32元,比上年增加909元,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

——区域共同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苏南和全省平均水平。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2%、18.1%、1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3.7%、26.4%、36%,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7.5%、47.6%、38.8%。

前三季度,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加大工作推动力度,确保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入。三是加大金融财税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五是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六是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连续5年保持了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势头。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决议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突破1万元的基础上,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在2017年比全国提前3年翻一番。一是切实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636亿斤。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面积占比已达31.3%。三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省已有63.6%的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822个,带动农户498万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试点县(市、区)已增加到27个。五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采取支持发展生产、推动转移就业、村企挂钩合作、完善社会保障等办法,加快苏北经济薄弱村 脱贫致富步伐。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基本取向,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占全国比重1/5。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软件、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近三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软件业销售收入可达1200亿元,增幅达44%,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二是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两高两低”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着力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十大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五年翻了两番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去年达到27.5%,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1.34万亿元,增长28.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占全国的比重1/5左右。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今年以来四大产业增幅均在30%左右,正在成为全省工业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做精做特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三大产业,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今年以来三大传统产业对全部工业节能降耗的贡献率超过1/3。传统产业中名牌产品产值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可达到23%。大力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去年达到82家,今年有望超过100家。三是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苏通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泰州长江大桥、长江四桥、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沪宁城际铁路、淮安民用机场先后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通榆河北延、连云港25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密度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电力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多年来供电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江苏发展的主体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战略举措,发挥科教和开放两个优势,加快推动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专利申请量首次位居全国第一。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研发投入的80%。二是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三是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启动自主创新“双百工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专利申请量增长43.5%,达7.76万件,首次位居全国第一。四是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创新功能,重点建设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今年科技投入同比增加20%,省财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2004年的3亿元逐年提高到目前的每年1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300个,引导社会总投入390亿元。六是加强创业创新创优“三创”型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建设人才高地,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省财政资助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2亿元,今年计划引进人才180名。

(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实行结构、技术、管理“三管齐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省单位GDP能耗去年实现下降4%的预期目标,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6%左右,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3.3%和4.1%。一是建立健全倒逼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切实建立完善监测体系、统计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三是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主要是节能改造、减排治污、太湖水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示范、全社会节能减排工程。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今年以来太湖流域没有发生大面积蓝藻,实现了安全度夏的目标,水质总体好于去年同期。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的节能改造,共关闭小火电机组223.49万千瓦,前8个月关停小化工生产企业876家,提前一年完成“小化工”专项整治任务。

(六)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重点支持苏北加快振兴。抓住长三角区域发展和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着力建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加快苏北振兴为重点,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各地资源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积极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优化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四沿”生产力布局。组织编制《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沿海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突出抓好以连云港港为重点的港口建设,努力把沿海地区建成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形成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连云港港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集装箱运量创同期历史新高,预计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进一步加大对苏北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力度地推进南北产业转移和共建开发园区,研究制定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支持苏中地区依托沿江开发开放,高起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物流基地,形成江海联动、跨江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推动苏南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腾笼换凤”,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三大区域竞相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逐步形成,尤其是苏北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中,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等7个指导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为科学发展树立鲜明导向。强化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导向,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利益导向,确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导向。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部署认真制订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全面清理、大幅度精减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向社会公示、实行社会监督,首批共123项,今年将减少收费38.98亿元。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做强县域经济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载体,大力推进强县扩权改革,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探索省直管县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县级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农村综合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体制改革。三是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积极创新外经贸发展思路,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外资质量与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结合起来,把更大步伐“走出去”与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结合起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

(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面落实“五有”要求,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二是认真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四是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

此外,我省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活动板房建设、社会各界捐款和特殊党费交纳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抽调精干力量,全面开展各项援建工作。第一批35个援建项目已全面开工,第二批103个援建项目也已确定。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加深、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国内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等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江苏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较好,但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工业经济增幅继续放缓、财政收入增幅出现回落、需求动力有所减弱、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房地产销售明显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等问题,经济运行进一步趋紧,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应对、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善抓机遇,创新思路、促进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转变发展方式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三、江苏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定位

今后几年,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不懈努力。

2007年1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了进一步丰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的内涵,完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更好地把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在江苏具体化。一是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加协调,在此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二是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电子信息、纳米材料、可再生能源等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力争率先成为创新型省份,力争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全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大多数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四是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法治江苏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五是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三创”精神充分弘扬,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特色工艺得到弘扬复兴,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六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循环经济规模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当前,全省上下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思路更加明确,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江苏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的省份,成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省份,成为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省份,成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对全国贡献更大的省份。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排放偏高、发展代价较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高效外向型农业比重还不够高、规模还不够大、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群众在医疗、住房、市场物价、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有许多新期待。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转变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我们欢迎网络媒体对江苏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环球在线:李卉)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