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天地悠悠,淮水泱泱,古运河欢快地流过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淮安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其“运河之都”独特的历史地位。今天,在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即将开启大幕之际,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聪明、勤恳的淮安人以其宏大的魄力与智慧,正续写着现代“运河之都”的新辉煌。
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运河文明给淮安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漕运、盐运的要道,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历史文明璀璨,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淮河和运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淮安儿女。这里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大英雄关天培、梁红玉等杰出英才。1898年,新中国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在淮安,在淮安学习、生活了整整12个春秋。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遗存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安常盈仓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古末口与古清口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吴公祠、西坝盐商遗迹、杨庄正泰浴室、清江古清真寺、镇淮楼、文通塔、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宋龟山运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因京杭大运河而成为运河线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从“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字记载中,淮安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
创“运河之都”品牌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大运河提供的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从2006年召开“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运河之都”这张城市名片,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利用好这一珍贵资源,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淮安,积极做好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管理,具有跨区域、跨管理单位、历史信息叠加程度高、流动性强、边界模糊等特点,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较大。淮安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大力气抓实抓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据统计,近两年来,淮安用于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维修的资金已近亿元。市政府先后组织维修了淮安钞关遗址、清江大闸(正、越闸)3000米闸身闸室石工墙、吴公祠、清江古清真寺、清江浦楼、陈潘二公祠、圣谕祭祀碑、润州会馆等十多处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古迹。还拨出专款支持楚州区维修和保护运河重镇——河下古镇。淮阴区也积极投资维修码头古镇漂母墓、韩信故里、枚乘故里等文物古迹。淮安充分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源,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目前已经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而今迈步从头越
运河给淮安提供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淮安在国际、国内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淮安,喜欢淮安,记住淮安。
当前,淮安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加快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五大建设,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曾因重要的水陆交通地位而兴,又因交通重心的转移而衰。如今,崛起的淮安将发展交通放在了首位,五条高速公路交会缠绕,长兴铁路建成营运,运河航道改造升级……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淮安的高速公路从南京到连云港,从北京到上海,从盐城到徐州,在城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十字型交叉,并且形成了90公里的高速环。目前淮安的高速公路人均占有率在全国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为淮安中心城市的建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近年来,淮安还加快了运河、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这一工程将让淮安历史性地实现“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的转变,从而实现海河联运、“海港内移”和“借港出海”的目标,直接承接国际辐射,实现跨越式发展。市交通局局长唐道伦说:“我们就是要打通淮安通过盐河到连云港的港口的这样一个航道。目前是五级航道,把它设施改成三级航道。盐河建成之后,我们的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及盐河、张福河,还有金宝杭线,淮安也是一个内河水运的枢纽。”
淮安还积极实施民航机场建设,待淮安民航机场通航之后,淮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形成立体格局,“大交通”将构筑完成。届时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也将达到较高层次。从而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紧密衔接,具有承载能力更强、运转效率更高、运输成本更低、安全性能更好,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更大”的目标。这些,都为淮安打造现代“运河之都”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东风吹来满眼春
古老的运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运河、开发运河、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淮安在保护挖掘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科学整合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尤其在发挥大运河淮安段旅游功能方面,做起了文章。
淮安坚持“在建设中保护里运河历史风貌”的原则,在里运河沿岸建设了包括码头古镇秦汉文化区、古清口水乡风光区、现代工业文明区、清江浦历史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板闸生态旅游度假区、古末口河下古镇文化区、古楚州文化观光区、淮安水利枢纽景区等九大景区,为淮安旅游业开辟出一条运河黄金水道特色旅游线。里运河文化长廊文物景点建设的全面启动,推动了淮安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淮安自然资源丰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宜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淮安依托“名河”来整合“名湖”、“名山”、“名人”资源,已经初步建成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淮安相继推出了“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淮安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并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广阔的赚钱门路,旅游业已经成为淮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2至2007年,外地到淮安的游客人数每年增长30%,增幅居全省前列。今年全市旅游年收入已突破35亿元。2006年,淮安被评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破浪扬帆正逢时
为了招引八方游客,再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近年来,淮安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06亿元,建成事关百姓民生的重点项目1220个,城区面积增加了30多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8%。城市悄然间变靓、变大了。日新月异的中心城市建设给老百姓带来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大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健身广场、中洲公园、钵池山公园、里运河风光带等城市绿色板块绘就了淮安绿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也为淮安打造文明、富裕、和谐、平安的新名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认定淮安为运河之都、国家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淮安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按照“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以激情奔放的千里大运河为“红线”,联结北京、淮安、上海、杭州等沿线重要城市,相继举办了举办“京杭大运河淮扬美食推介暨经贸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淮安影响、做响“中国运河之都”这个城市品牌。淮安在对内、对外开放上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共引进外资实际到位800多个亿。目前除了独具淮安特色的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八大支柱产业外,淮安还在竭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以上的产业,这三个千亿元以上的产业就是化工、冶金和电子信息。“运河之都”的魅力吸引了沙钢集团的目光,引来了台湾富士康、明基、台玻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驻足”。
运河之都——淮安,从她渊远的历史源头走来,带着昨天的骄傲,也带着历史的风尘,更带着对未来的信心,随着时代的大潮,永远向前奔去。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运河之都”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繁荣富蔗、文明安康、和谐有序、集约高效”的新时期的“运河之都”将以雄健的风姿崛起在运河之边。
(环球在线: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