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25日清晨,淮安市淮阴区神州鸽业合作社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养鸽的农民纷纷赶来交易。合作社收购的5000多羽鸽子有1/3将被送进苏粤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其余全部运往上海、扬州等地的农贸市场。丁集镇养鸽大户丁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后,不仅能够享受种鸽、饲料、防疫‘一条龙’服务,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为销售发愁了。我们只要将鸽子送进合作社,就可以安心赚钱了。”
淮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组织机制和分配机制,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如今,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有850多个,参加农户达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5%,带动建立种养业基地96.7万亩,养殖家畜186万头、家禽3500万只,今年来实现总收入12.5亿元,盈利1.5亿元。
“30年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思想解放带来的巨大变革。今天,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性、战略性举措。”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民增收致富,不仅需要将看得见的资金、资源向农村集聚,更需要为农村注入无形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产关系要素。”
王玉祥,淮阴区凌桥乡泗河村的一位普通农民,种田10亩。“今年,田里全改种有机稻了!”已成为凌桥米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他兴奋地向记者诉说一项项新变化:肥料是合作社提供的有机肥,比普通化肥便宜10元/包;改打生物农药,价格低打的次数还少;生产出的有机稻1.5元/斤,价格比普通稻高5毛钱,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这样算下来,同样种一亩稻,成本比以前降了100多元,收入却增加了500多元,每亩纯收入达到1200元。 作为农村基层新的组织形式,专业合作社在带给农民实实在在收益的同时,也成为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今天早晨又向苏南调运了114头猪,明天早晨再补栏140头。”7月29日下午,在淮安清浦区盐河镇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陈明忠正在统计当天的进出台账。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一头连着社员,一头连着市场,我们每天都要及时沟通,信息灵着呢。早在2005年3月,陈明忠就牵头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当时只有50个会员。去年,大伙儿出资301万元,注册成立了合作社。社员现在增加到209户,其中有一家饲料加工企业、两家运输户。“合作社每年向苏南市场提供生猪88万头。在合作社带动下,养猪大户越来越多,规模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就已经有4家。”
一个合作社带动的是一个特色产业。淮阴区农业局局长朱彦清认为,合作社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淮阴正在打造生猪、蔬菜、家禽3个10亿元产业,这其中就离不开合作社的支撑。比如设施蔬菜,全区种植面积已达到10.5万亩,黄瓜协会、辣椒协会等17个协会和合作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市场竞争,农产品同样需要品牌。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走上品牌之路。淮阴凌桥米业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宗凯介绍说,合作社目前有3612户社员,基地面积15万亩。为了打造品牌,合作社在种植服务上实行“四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治虫、统一收割。为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合作社鼓励社员买插秧机,除了国家补贴外,合作社每台补助2000元。合作社还有两项特色服务:农业保险服务,由合作社帮助社员支付保费;“粮食银行”服务,由合作社提供免费仓储服务,社员可随行就市提取现金。
发展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很关键。政府通过农业招商引入“航空母舰”,不仅直接富民,也为合作社发展拓展了空间。如今在淮安,全国肉制品第一个品牌河南双汇集团已投资办厂,3—5年可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养殖肥猪50万头;大连韩伟集团、广州温氏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落户淮安。这些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建立直接联系很难,合作社则作为桥梁和纽带,将分散的农户与加工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环球在线: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