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的全明星阵容还包括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和土耳其裔可口可乐总裁穆赫塔尔-肯特(Muhtar Kent),其中思科网络本身就是达沃斯世界的形象展示。娱乐界代表包括美国U2乐队主唱波诺(Bono)和安吉利娜-朱莉(Angelina Jolie)。新闻界代表包括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ndman)和新闻周刊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前者每年与盖茨展开“年度对话”。
达沃斯论坛有着一系列目标(除了众人皆知但很少提到的盈利目的以外)。该论坛有18项“使命”,涉及气候变化、水资源和人类福利。今年的与会者都确信达沃斯论坛将致力于减少其碳排放量,坦白地讲这一点似乎有些令人怀疑,因为事实上每个与会者几乎都乘坐私人喷气式飞机往返。
为确保与会者之间良好的沟通,论坛还设有16个“社区”,如“公众企业家”“思想领袖”“技术先驱”以及“国际媒体委员会”,以将不同的群体更好地组织起来(请不要将国际媒体委员会与思想领袖搞混)。论坛甚至还专门设有一个所谓的达沃斯“开放论坛”来应对反全球化运动,使得全球化的批评者可以在几公里以外公开发表谴责。为防止场面脱离控制,这个田园小镇现在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瑞士防暴警察。
达沃斯掌门人克劳斯-施瓦布
达沃斯论坛掌门人毫无疑问是于1971年创办这项盛事的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他因曾在日内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而常被称为“施瓦布教授”。据说他当年创办达沃斯论坛是为了将欧洲企业介绍到美国。当时美国还刚开始形成其全球霸主地位,欧洲则仍处于二战后的恢复期,而今天亚洲的巨头们当时还比较穷困。达沃斯论坛的第一个正式名称实际上是“欧洲管理论坛”,并于1987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那时施瓦布已经觉察到了全球化的第一线曙光。
毫无疑问,施瓦布是一位经营公共关系的天才。他将一座安静的瑞士滑雪小镇变成了一个沟通枢纽。他精于洞察和开拓时局。2001年911事件后,施瓦布聪明地将下届会议地点定在了纽约;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新贵们寻找关系时,施瓦布让达沃斯论坛成为接口;在印度和中国开始崛起时,他为这些新加入者组织了特别会议、演讲和庆祝活动;他知道财富的新源头,并授权世界经济论坛在约旦、埃及、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召开小型会议。2007以来施瓦布每年在中国专门召开“新领军者年会”。
达沃斯论坛高尚(有时过于严肃)的使命在每年施瓦布命名的论坛名称中得以体现。2006年,会议名称是“创新——势在必行”,2007年“变化中的力量格局”,2008年“合作创新的力量”,去年,世界经济依旧处于崩溃边缘,会议名称是“重塑危机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