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来自泰国执政党为泰党的20名议员向议会递交一份动议,倡议议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讨论首都迁址或设立第二首都的可能。同一天,总理英拉承认,首都曼谷部分地区的洪水年底前恐怕不会消退。泰国7月中旬以来遭遇50年不遇洪灾。截至11月14日,洪水已致死562人,毁坏大片农田和工业区,数百万人被迫撤离。
曼谷是低海拔城市,位于泰国湾以北30公里。它同时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专家先前多次警告,曼谷可能在几十年内被上涨的海水淹没。朱拉隆功大学研究气候变化专家阿诺·萨尼翁警告,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曼谷,“不到50年,曼谷大部分城区会处于海平面以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给首都搬家是一件棘手的“家务事”。事实上,大多数国家的首都是很稳定的,迁都只是出于无奈。然而,从18世纪末到今天的200多年里,全世界相继有1/3的国家迁了都,还有一些国家的迁都工作正在计划或者实施当中。
***日本:拟选址大阪?
“3·11”东日本大地震再度引起日本地震学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东京一带可能发生特大地震的担心。关西商业重镇大阪的工商界甚至公开表态,力促政府迁都大阪以便分散风险,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保存。除了“迁都论”以外,目前帮东京“分忧”的办法还有一个,就是建设“副首都”,以备东京遭到毁灭性打击时,日本首都功能不至于完全丧失。
东京不仅处于地震多发带上,还患有空气污染、住房拥挤、物价昂贵、交通不畅等一系列“都市综合征”。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1996年,面积约占全国0.6%的东京贡献了超过全国20%的GDP,住着超过全国1/10的人口,而全国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东京周围50公里以内。
***伊朗:为躲大地震
由于担心德黑兰发生大地震,伊朗已于2009年批准了一个迁都计划,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准备重建一个新首都,还是直接迁往另一个现有城市。迁都的计划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伊朗政府方面一直都没有予以重视,直到2003年的一场大地震摧毁了伊朗东南部城市巴姆并导致4万多人死亡。人们非常担心这一幕在德黑兰重演。地震学家警告称,在可预见的未来,德黑兰很可能发生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因为该城市坐落在至少100多条断裂带上方,其中一条有将近96公里长。此外,德黑兰的许多建筑不足以抵抗地震的袭击。
***韩国:一波三折难成行
韩国的迁都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首先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面积不足国土的12%,却几乎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其次是为了均衡地区发展——首都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既影响了韩国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此外,首尔距临时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仅40公里,迁都也出于安全之虞。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执政当局就多次萌生过迁都的念头,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吵吵嚷嚷的层面,始终没有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马来西亚:靠新城平抑房价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在上世纪90年代遇到发展瓶颈,居高不下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很令人头疼。于是,从1995年开始短短10年间,一个全新的行政中心——太子城——在吉隆坡以南35公里处崛起,不仅有效平抑了老城房价,而且道路畅通无阻。如今,驱车来往两城走一趟已经分辨不出城郊结合部的味道了,而是从南到北连成一个整体的遍地繁荣景象。
***缅甸:闪电式迁都
2005年11月7日,缅甸政府突然正式向外界宣布迁都,使很多人感到“意外”。政府公布迁都命令后,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等10个中央政府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夜之间,近千辆军车驶入首都仰光,每个准备搬迁的部门前,均有数十辆军车排成一字长龙待命。工作人员不断将办公家具、设备、文件搬上车,人们都默不作声地忙碌着。
新首都内比都以前是缅甸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处,距缅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约300公里,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内比都的道路宽阔,多为8车道,但是车子很少,不存在交通堵塞。6年来这里的建设一直没有停顿。一位去过内比都多次的缅甸人告诉记者,内比都是缅甸最美丽的城市,是缅甸人的自豪。
***德国:治愈战争创伤
德国1990年的统一来得太突然,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由于东德是作为五个州加入联邦德国的,东西部差异太大,不少西部人怀有过多的“恩赐感”,而东德人则有过多的“抱怨”和“不安的感觉”。从西部的波恩迁都至东部的柏林,不失为一明智的抉择:柏林是德国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它能医治因战争而残破的经济和人们心中的创伤,使全体国民从心底感受到一个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与自豪感。
***巴西:迁都最完美
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以发展主义著称的总统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及加强对各州的控制,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政府在全国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城市设计比赛”,仅用41个月的时间就把海拔1200米、一片荒凉的中部高原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利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那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世界上很少有巴西利亚这样经过全面规划、设计后建成的首都,联合国因此把它定为“人类历史文化保护城”。
(来源:中国日报网 王菁 编译整理 编辑:刘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