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4月22日晚8点,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正式截止,根据最终计票结果,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现任总统萨科奇得票率27.18%,比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28.63%)低近1个半百分点,极右翼候选人玛丽娜*勒庞、极左翼候选人梅朗松和中间派候选人贝鲁分获17.9%、11.1%和9.13%选票,其余5名候选人得票率均低于3%。由于没有任何一名候选人得票率过半,得票最多的奥朗德和萨科奇将进入5月6日的第二轮选举。
正如许多法国评论家所指出的,第一轮投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萨科奇说不",个中原因则是萨科奇在5年任期内种种令人失望的表现:专权却无能(打破第五共和国"总统主外、总理主内"传统大权独揽,却在内政外交各方面乏善可陈);敢于许诺却不能兑现(扬言"狠抓就业率",却让法国失业率达到创13年来纪录的近10%;扬言"用5年时间缩减公共债务",执政5年后公共债务却从占GDP64%猛增到占近90%),以及个性、语言等方面的诸多缺陷。
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事实上由于法国经济的长期低迷,在冷战结束后一度式微的左翼近年来声势复振,正如法国经济大报《回声报》所指出的,第一轮投票中,整个左翼获得44%选票,比5年前的36%整整高了8个百分点,与之相反,执法国政坛牛耳17年之久的传统右翼,此次在第一轮所获的支持率已创出法兰西第五共和史上新低,这表明在当前法国和欧洲严峻经济形势下,传统右翼津津乐道的精英主义、效率至上,已不再具有几年前的亮眼光环。一度被认为不合时宜的左翼政纲,如注重平等、关注弱势群体等,又重新赢得社会广泛共鸣。
萨科奇此次创下的另一个第五共和史上第一,是首个在首轮投票中"荣获亚军"的谋求连任的总统,此前戴高乐、密特朗和希拉克3位成功连任的总统不消说,甚至1981年在第二轮中被密特朗翻盘的德斯坦,在第一轮投票中也依然是领先者。正因如此,初步点票结果甫一出台,就有人迫不及待地表示"萨科奇时代结束了"。
但萨科奇团队显然认为还有一拼的余地:萨科奇和勒庞支持率相加超过45%,如果再加上部分贝鲁支持者选票,总数仍然近半,倘能组成上述"泛右翼大联合"实力仍不可小觑;奥朗德虽是老资格政客(比萨科奇还大1岁),但从未担任过行政要职,且公认不善言辞,萨科奇在初选后已迫不及待地"单挑",希望和奥朗德在两周内连打3次"擂台",力争以此证明自己比奥朗德更适合当总统。
然而这些招数都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轮选举结束后,"泛左翼"立即表现出难得的凝聚力,此前被认为最"难搞"的梅朗松第一个站出来呼吁所有支持者在第二轮中支持奥朗德,"展现左翼的团结",其他小候选人则更不用说;与之相反,名为"中派"实则传统上属于右翼的贝鲁态度暧昧,民调显示其支持者在第二轮选举中选票将分流,投给奥朗德的和投给萨科奇的相差无几。
第五共和选举中有著名的"第三名效应",即在两名主要候选人支持率相差无几情况下,第三名支持谁至关重要,但这个定律此次恐怕会失灵:萨科奇在竞选顾问帕特里克*比松的建议下,近年来一直"越走越右",力图挖极右翼勒庞父女及其国民阵线墙角,然而此次玛丽娜*勒庞的得票率表明,这种在上届选举中颇有效果的技巧,本次业已失灵,继续"深挖"恐也无济于事。
挖不行,那么拉呢?恐怕还是不行。
勒庞父女野心勃勃,经营多年,没有诸如邀请入阁之类的"硬通货",是很难说服其合作的,事实上玛丽娜*勒庞在出局后非但未呼吁支持者转而支持萨科奇,反倒冷嘲热讽,称"蓝色(国民阵线象征色)浪潮震撼权贵(指萨科奇和执政党)"。然而国民阵线的极右主张在法国国内外都广受批评,其排外、脱离欧盟等政纲也和"戴高乐派"演化而来的执政党基本政纲格格不入,原本萨科奇的"越来越右"就在执政党内引发许多争议,不少党内元老、骨干啧有烦言,倘为翻盘邀极右翼入阁,勒庞的票未必拉得到多少,自己的基本票仓却很可能出现"窝里反"(总理菲永就含蓄表示,在是否拉拢国民阵线支持者方面"要有原则底线"),甚至,这种做法也会令默克尔等境外铁杆支持者难堪。
正如法国欧洲一台分析所指出的,奥朗德如今十分主动,他无需证明自己能言善辩(谁都知道他不太会说话,再说会说话的萨科奇已经够烦人的了),无需证明自己经验丰富或善于经济(大家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欧洲经济大势如此,换谁都没灵丹妙药),他只需像此前那样尽量不犯错,小心维护好难得的左翼团结,再设法让勒庞支持者的票源尽可能分流一些,有此三点,就基本稳操胜券。
从目前看,前两点问题不大,最麻烦的第三点变数较多,但形势同样向好。多项民调均显示,许多国民阵线支持者第二轮会选择弃权,而不是投给萨科奇,倘如此,奥朗德的一条腿,便几乎已迈过爱丽舍宫门槛了。
第二轮拼什么?在奥朗德,拼的是"少说少错",为此社会党谨慎地避免去游说国民阵线选民,仅小心翼翼地提醒后者,应该知道"不去选谁";在萨科奇,拼的恐怕只能是奇迹了----或许是对手忽然犯下大错,或许是又一个类似图卢兹枪击案那样的偶发事件。(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系旅加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