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7日,正在英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他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及未来中国的走向”为主题,阐述了中国的方针政策。中新社发 魏群 摄
中新网6月29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29日刊文说,在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的大背景下,中国总理为欧洲经济提供了实际的支持,向欧洲人传递了友谊和信心,这是一场及时雨。相比起一系列政府间协议、经济项目合同的签署,具体的数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中国所表现出的姿态。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自6月24日至28日对匈牙利、英国、德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为今年格外燥热的欧洲带来一丝清风,为正在经受“干旱”的欧元区经济带来了雨露甘霖。在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的大背景下,中国总理带着由众多政府部长、经济大员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访问欧洲,取得一系列政治、经济成果,为欧洲经济提供了实际的支持,向欧洲人传递了友谊和信心,这是一场及时雨。同时,中国的姿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劝诫人们:危机时刻,重拾保护主义不是出路,合作双赢才是良策。
温家宝此行的重要议题是经贸。中国代表团在访问期间签署的一系列购买欧洲国家国债、经济合作与贸易协议,引起欧洲国家政府与民众的极大关注与兴趣。
匈牙利总理说,中国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匈牙利增添了信心;英国政治家说,中国在实实在在地帮助欧洲;德国经济部长说,强大的中国对德国而言意味着机遇。言语间表达的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感激。
诚然,这次温总理访欧所处的大背景不容忽视。当下,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区危机愈演愈烈,在如何对希腊实施第二轮救助,并防止债务危机在全欧蔓延、发生欧元区崩塌性灾难的问题上,欧洲领导人几乎是一筹莫展,或者说办法不多,至少是信心不足。
在这种时刻,中国主动地伸出了友谊之手,相比起一系列政府间协议、经济项目合同的签署,具体的数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中国所表现出的姿态。
中国有一句老话:患难见真情。西方人也常说:行动胜于言语。危机时刻,中国以实际行动表达了真情。实际上,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包括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任何一方,都难以不依赖外界而独善其身。中国所表现出的姿态不是傲慢的、沾沾自喜的救世主的姿态。正如温总理在英国与华人华侨座谈时所言,中国也有持续发展、抵御通胀的课题存在。另外,如经济学家所言,中国拥有的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需要某种安全的出口,比如适时适度地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对中欧双方是双赢的考虑。
人们看到,中欧之间所签署的“经济大单”都不是天文数字,而是一个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这表明中国的姿态不是空泛的,而是理性的。因而,对欧洲人来说,中国总理的来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更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和备受鼓舞。温家宝这位身上充盈个人魅力的政治家在欧洲的访问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除了与各国政要之间的双边会谈、与默克尔共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间磋商之外,温家宝在伦敦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并观看了莎翁戏剧,在英国皇家学院做了演讲,在柏林出席了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开幕式。他的欧洲之旅不仅是政经之旅、友谊之旅也是文化和思想之旅,这对促进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亲近不无裨益。
毋庸讳言,欧美文化中的竞争思想常有过头与狭隘的一面,往往在危机时刻,也是最需要相互理解、团结的时刻,保护主义就会沉渣泛起。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异成绩,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目光短浅者造成了刺激。心胸狭窄者的智慧往往都具有局限性,自信心的缺失、嫉妒和多疑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只能加大竞争的劣势,而无助于战胜困难、走出危机。
中国用实际行动和主动的态度表明,中国对于欧洲不仅是竞争对手,同时、而且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对于贸易逆差等经济问题,欧洲也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地怪罪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朋友的重要性更甚于一时一事之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有这种胸怀和眼光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利益和前途,共克时艰,走出危机。
(来源:中新网 编辑: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