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催生两大市场机会

2013-10-30 12:36:58来源:新华社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效地推进和化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大户,将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业内人士分析,化解工作中“疏堵”并举的手法,将会催生钢结构等领域的市场机会。

化解工作三点新意

早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迹象就已经显现,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化解措施,但并没有起到实效。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产能已从2005年的5亿吨左右,一路增长到目前的10亿吨左右,钢铁全行业经营困难,并带来局部的金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中,相比以往有三点新意:

一是约束性增强。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说,以前总是由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而此次以国务院名义的下发,在国家层面统一了认识,地方在执行上有了硬性标准。

二是加强节能环保等生态性指标。之前我国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度使用高炉容积等经济性指标作为标准,导致一些钢厂为了符合准入条件,拆小炉建大炉,产能越淘汰越多。此次《意见》提出,要修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政策。

三是消除地方政府的“推手”作用。包括钢铁在内,我国的产能过剩成因复杂。除了市场原因外,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也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

“对于淘汰落后和化解产能过剩,以前地方政府态度并不积极,此次意见提出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重在解决地方的执行问题。”邱跃成指出。

中金公司表示,此次的国务院文件是一份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意见,比较接“地气”。“随着产能压缩计划的推进,2015年以后国内的钢铁产能不再有净增,2016年以后逐步恢复盈利。”

业界期待细则出台 完善退出机制是关键

虽然大的压缩目标已定,但为了增强政策的执行力,业界人士预期后期会出台一部分操作细则。

鉴于环保标准是淘汰落后的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全国性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能耗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强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环境监管。

根据《意见》,大量的钢铁产能将在未来退出,退出通道的建设非常重要。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指出,包括钢铁在内的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占比很高,资本流动性差。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股票换手率较低,因而可尝试建立适应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产权交易,方便过剩产能退出。

从国外经验看,过剩产能在退出时,国家一般都有配套的援助机制,以确保平稳过渡。记者采访获悉,某大型国有钢厂淘汰6座350立方米高炉后,仅富余人员人工费用每年达10.8亿元。不少业内人士期待,中央财政可以利用现有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渠道,扩大资金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过剩产能退出涉及的人员安置、企业转产等问题予以支持。

此外,一位钢铁公司的高管表示,应注意部分企业在淘汰数字上玩“猫腻”。“有很多钢铁企业,为给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往往夸大上报的产能数据。明明只有3500万吨,报上去却是4000万吨,国家说砍掉1000万吨,它其实只要淘汰500万吨就达标了。”

“疏堵”并举 两大市场机会浮现

总体来看,本次《意见》采用了“疏堵结合”的手法,一方面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另一方面,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消化部分过剩产能。

齐鲁证券研究员笃慧指出,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钢铁产业的第一大集聚区。由于钢厂数量过多,河北的多个城市在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中出现。在严峻的环保形势面前,预计环渤海地区的钢厂是化解政策关注的重点。而如果环渤海地区的钢铁产能得到有效削减,有利于区域外的钢铁企业恢复盈利。考虑到环渤海地区的钢铁产能以棒线材等建材为主,方大特钢、三钢闽光等区域外的建筑钢材企业有望因此受益。

除了“砍”掉部分产能外,《意见》还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宝钢钢构有限公司总经理郝荣亮援引相关数据表示,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到钢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而在中国,钢结构用钢不到钢产量的6%,且钢结构建筑面积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不到5%。

40%对比5%,意味着中国钢结构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高层和超高层公共建筑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接受钢结构,中西部地区也在跟上。但在民用建筑这一方面,“大头”还是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未来钢结构和轻钢结构集成房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将利好精工钢构、鸿路钢构等上市公司。”中金公司指出。

 


编辑:王思宁标签: 产能过剩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