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德国应再抓先机深化中德科学技术合作

2013-05-26 13:24:27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德国应再抓先机深化中德科学技术合作
 

德国应再抓先机深化中德科学技术合作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前夕,中德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乐生教授就中德科研合作接受了《中国日报》欧盟分社首席记者付敬专访,以下是访问实录。

中国日报:在过去十年,中德科学中心在促进中德科学交流方面的重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能够举例说明两国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

陈乐生:中德科学合作与交流已经有40个年头了,而不是10年。自从中德建立了外交关系起,中德科学合作与交流经过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由互派团组考察访问,到今天的开展项目合作,其成果颇丰。中德科学合作与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合作;二是人才培养。可以说,几乎中国所有985高校或211高校以及中科院研究所与德国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签有各类合作协议,合作形式也是多样化。80年代初,中德双方共同建立的同济大学的波尔固体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所的马普客座实验室等为中国科研机构改革开放起到了带头作用。90年代中,中德双方共同建立的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马普伙伴小组在中科院研究所和我高校中为我科研队伍带来了一阵清风,为引进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双方科学家对合作的热情异常高涨,在这种情势下,双方在90年代末决定建立中德科学中心,其宗旨是促进双方科学家的科学合作与交流,帮助和资助双方科学家开展合作与交流。

中德科学中心的建立,成为双方科学合作与交流的桥梁。成立13年来,双方已经投入经费近4亿元人民币,已经资助双边研讨会300余个,资助项目几十项,建立中德联合实验室19个,约有17000位中德科学家获得了中心资助,其中多位早年获得资助的中方科学家已经成为“杰青”、“863”、“973”首席科学家,甚至成为中科院院士。许多德国科学家已经成为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有力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抗非典、燃料电池、水资源、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研究、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严格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双方肯定,而且在2007年进行的国际科研机构评估中获得通过。多家著名媒体,如“自然”等都积极报道了相关的合作与交流,她已经中德科学家开展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经费来源渠道,也得到我国领导人温家宝、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路甬祥等在不同场合的肯定和表扬,深受中德科学家的欢迎。法国、美国和日本一些科学资助机构也想效仿,但共建设想迄今未能成功。

中国日报:在李克强总理访德之际,您能否描绘一下中德科学交流的未来5-10年的规划和重点?双方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重点?

陈乐生:中德合作有着牢固的合作基础,经过了历史考验。这种基础主要体现在双方互信。德国人早期在中国改革之初的投入,如今已有丰硕回报,可以说,德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没有一家是亏本的,而中国人在德国采购物品也是最多的,是欧洲最大贸易伙伴。

中德双方有着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也为双方科技合作等领域带来契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中科院正在与德国马普筹备科技合作40年庆祝活动;中德科学中心也在策划林岛诺奖大会资助计划10周年活动;前不久,浙江大学在柏林成功举办了“浙江大学周”活动。类似的活动将为中德未来科技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李克强总理的访问德国,一批合作协议将得到签署。接着双方有关机构领导人将分别落实有关协议内容,包括科技合作。图林州州长5月底携科技代表团访华;德国科学基金会主席率领代表团6月初访华;马普学会主席年内也要率领代表团访华;莱布尼茨学会主席代表团7月初率领代表团访问,并与有关高校签署协议。可以说,今后中德科技合作将会有灿烂的未来。双方将进行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共同参与国际性的大项目。

谈到科技合作,必然要提到教育合作。德国人喜欢接纳中国人在德国留学或工作。为什么?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等许多优点与日耳曼民族相似。为此,双方重视对人的培养,一直是双方共同的任务。多年来,双方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者,从中也获得了诸多好处。在两国许多部门,有着对方国家留学工作经历或者懂得对方语言的人到处都有。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正在日益缩小。我本人在科技外交战线上工作了32年,我还未遇到过一个德国人告诉我,他(她)在访问中国后表示再也不想来中国了,相反第二次或更多地来到中国,甚至喜欢上了这个东方国家。在德国,许多地方均有中文介绍,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中国日报: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您如何评价德国在与中国在高技术和科学研究合作方面所采取的“合作”战略?德国为什么比其他西方国家更愿意与中国合作?

陈乐生:德国人可以与中国做更大的生意,也可以做更尖端的研究。但是他们受欧盟和美国的限制,许多好生意错过了,许多好研究放弃了。如果德国人在李克强总理访德之际放开手脚,抓住机遇,松绑高技术领域,德国人就可以赚到大钱,又能为今后十年的合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德国人有时候太死板,他应该明白,中国的发展不一定非要依靠西方国家。你不与我合作,有人会与我合作。合作是双方的愿望,高技术合作是合作的关键,合作对双方有利,双方才会获利!如果德国政府工作人员去中国高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他们就会着急,可能会改变目前德国对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就能赚到钱,也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德国人目前开始明白了,他们在一些轻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德国应该把战略重点放在高技术领域,与中国开展广泛和深入合作。晚了就没有钱可赚,还不如放开手脚共同受益呢?!

科学合作应该提倡平等合作,平等合作应该体现在兴趣平等。中德双方都有着不同的科研优势和杰出科学家。但是,目前在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青藏高原等领域中方显得大度,使许多德方科学家获益不小,成果也非常显著。但是,德方在食品安全、材料研究、精密机械等方面显得较为小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双方都要做出努力,尤其是德方更应该积极些。德国人以前的做法是,通常为某个人提供奖学金,从而获得有关信息或资料,这种时代已经过去,这种做法已被国人所唾弃。正确的做法是,中德双方科学家应该携起手来,相互照顾着彼此间的兴趣和利益,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使双方取得更大的成果。例如:2011年11月,中德成功地进行了神州八号航天飞船生物医学实验装置SIMBOX飞入太空的合作研究。早在几年前,中德科学中心就对此项合作给予了前期投入,使两国科学家开展了生命空间科学的探讨和交流。来自德国宇航院等单位的科学家对中方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赞不绝口,对所获得的结果表示非常满意。

中国日报:中国在科学方面的合作如何服务于双方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

陈乐生:经济合作、科技合作、教育合作都是两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1974年,两国建交不久以后,中科院院长周培源先生率领代表团开始了对德的访问。1978年,当年的国家科委就与德方签署了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合作协议。这为以后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合作的深入,两国科技合作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我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形式。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成果累累;国家留学基金委把与德国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德国科学基金会、德国赫尔姆霍兹学会、夫琅禾费学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一些德国高校在中国都设有办事机构。这充分说明了两国外交关系和外交环境非常良好,这也为两国科技关系的正常发展和深入奠定了很好基础。可以肯定,经过40年的努力,双方均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友好使者队伍,他们正在为两国良好的合作关系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首席记者付敬 编辑:王菁)


编辑:标签: 李克强 德国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