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运共同体”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年年开峰会,今年有不同。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上合组织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这要求成员国进一步携手应对,加强合作。
人们不会忘记,习近平主席几天前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这一倡议,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历史,总是让人感怀——驼铃声声,孤烟袅袅。2100多年来,从张骞、玄奘到无数不知名的商人、旅者,先人们劈山沥水,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带回了黄瓜(胡瓜)、芝麻(胡麻)等物产……古老丝路将中国和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
今天,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将人们再次紧紧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给地区经济注入活力,激活了上合组织地区发展,给域内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和福祉。
过去12年间,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经济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数据显示,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从2001年121亿美元增至2011年1134亿美元。
历史和现实,使人们越来越看清楚一个真理:优势需要互补,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山水相连,都处在关键发展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都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
“我们要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比什凯克峰会把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为会议主题。
人们没有忘记,2007年,就是在天山-阿拉套山脚下的比什凯克,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维护上合组织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可靠法律基础。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时隔6年,又是在比什凯克,在中方全力推动下,习近平主席和其他成员国元首一起以决议方式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2017年)》,表达了成员国全力拓展和深化多边合作的共同意愿。
纲要共有20多个领域68项合作内容,涉及安全、经济、人文、农业、教育、科技、旅游、卫生、环保、救灾、体育、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描绘了上合组织未来5年发展宏伟蓝图,开辟了更广阔发展前景。
蓝图需要落地生根,合作需要脚踏实地。
峰会前,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路线图——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强调“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峰会上,围绕把上合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主席在务实合作方面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通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二是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三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尽快设立上海合作组织专门账户,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这一机制。四是成立能源俱乐部。五是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
这是两个无法忽视的数字:上合组织成员国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5亿。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独一无二。
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等一系列战略构想深表赞同,给予高度评价。
上合峰会的首次亮相,让人们进一步领略了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
“我们要在文化、教育、影视、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打牢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
“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号召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
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
“中国将在未来10年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1万名孔子学院师生赴华研修。”习近平主席发出的邀请,将为上合组织未来夯实更加牢固的基础。
峰会上,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其他成员国科技部长共同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全面务实合作最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