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军事>推荐首页
造大飞机政策失败回顾

[ 2006-03-29 09:33 ]

 

造大飞机政策失败回顾

运-7中型运输机

·科学家呼吁自主研发大飞机

耗资5.377亿元人民币研制的大飞机“运十”,从1985年2月起,就一直停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里。

仅比欧洲空客晚两年起步的我国大飞机制造业,自此举步不前。而空客已经成长为与波音比肩而立的航空业巨人,我国的一些航空企业不得不依靠波音、空客的发包工程吃饭。

2003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了著名科学家王大珩。温家宝说:“王老最近就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给我写了一份建议,今天我专门来听取您的意见。”

据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春天,王大珩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在这份建议中,王老恳切陈词,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早在1986年3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与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三位科学家一起,联名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即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863计划”。这份建议书由王大珩起草,定稿后又由王大珩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仅仅两天后,邓小平就对这份建议作出了回应:“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近几年,王大珩先生一直在关心中国的航空工业,尤其是大型飞机问题。2001年4月中旬,20多位院士向中央上书,希望国家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王大珩就是这20多位院士的领军人物。

据了解,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等都十分关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的研制,他们前几年就为此写过专门的咨询报告,积极建言献策。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大飞机、大运输机,还没有大军舰,有些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但不自主研究,完全靠引进,一些关键技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甚至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重大武器装备和急需的关键元器件都要依赖进口,那就必然处处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他强调,“做一架飞机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我们应该早动手,早部署。要抓紧时间去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