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岛”——维和工兵的家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人民日报》消息,布卡武——刚果(金)最危险的战乱地区,反政府武装不时与政府军激烈交火,疟疾、艾滋病、霍乱、鼠疫等各种传染病肆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抽组的218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第十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
“中国半岛”——维和工兵的家
11月的布卡武正值雨季,瓢泼大雨时常不期而至,一时间电闪雷鸣,雨点重重地打在屋顶上,发出剧烈声响,直将电机的隆隆轰鸣淹没。为躲避这一“不速之客”,我们躲进一间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宿舍,狭小的空间内仅摆有两张床、两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负责电站维护的两名战士就在这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24小时轮流上岗。
工兵分队营地位于基伍湖畔,背靠山腰,呈半个椭圆形向东延伸至基伍湖,“中国半岛”(见图一。本报记者吕鸿摄)由此得名。从布卡武的卡乌姆机场到“半岛”,19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小时。同行的中国驻刚果(金)武官毕京三大校告诉我们,经过多年战乱,这里的道路因为失修而无百步之平。
“半岛”面积不大,东西不到500米,南北约200米,“半岛”的生活区占营地面积的2/3,“半岛”外围由铁丝网与外界隔离,四个角落有哨兵值岗,铁丝网以外的基伍湖岸零星分布着几间茅草屋,以捕鱼为生的人们在此维持着最艰难的生计。
在“半岛”环水的三面,顺着斜坡拾级而下,就进入了净水站、发电站和菜园。“这里的雷雨时常让人躲闪不及。”见到记者,负责电站维护的两名战士多少有些兴奋。他们说,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时常让战士们夜不能寐。负责水站技术保障工作的侯永兵说,当地饮用水的细菌含量是国内的上万倍。为了保证官兵们能喝上安全的水,2003年工兵分队部署后,在“半岛”建立了这个净水站,它的水质基本能达到矿泉水的标准。
来这里的头两个月,战士们还感到新奇,之后就有了寂寞,寂寞时会静下心来读书,与战友分享心得体会。同时,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完善“战地图书馆”,每周播放电影,每月举办“集体生日”晚会,开办“和平之声”军营广播,举行摄影比赛,等等。战士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身上的重任。
为改善联合国以肉食供应为主的单一局面,战士们在“半岛”周围开辟菜园。废弃的土地瞬间变成了一块块错落有致的整齐菜地,园中豇豆、萝卜、白菜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你好,中国。”隔着铁丝网,一名当地少年用地道的中文向我们打起了招呼。“我叫‘李小龙’,就住那儿”。他指着身后的茅草屋,兴奋地说,维和工兵是他的汉语老师,“他们种菜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聊天学习中文,他们说我学了中文后可以去北京”。如今,“李小龙”已是中国路桥公司雇佣的“高级翻译”。战士们说,“半岛”周围中文说得好的不只“李小龙”一人,还有“刘德华”、“李连杰”,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都取了响当当的中国明星的名字,去北京成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梦。
平整洁净的场地上,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迎风飘扬。清晨,军营号角声响起。国旗下,维和工兵分队整装待发,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瓦伦古——险象环生的最前线
“仅今年7月以来,这里就发生过6次激烈交火,有时交火地点距离营地不过百米。”亲身经历过多次枪战的工兵分队副指挥刘志刚说,最激烈的一次是在8月18日晚上8时左右……
汽车在瓦伦古山区蜿蜒的黄土路上一路颠簸前行,泥浆四溅。
离开“中国半岛”,我们向工兵执行任务的最前沿阵地瓦伦古进发,距离96公里。在这里,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时常将刚刚平整一新的山路冲刷得泥泞不堪,满眼望去,到处是黄泥深坑。几名身着绿色军装的当地政府兵由远及近邋遢而过,肩上扛负的步枪此时似有千钧重量,将那饥肠辘辘的身躯压成了“弓”字形。印有黑色“UN”字样的联合国车辆迎面而过,车上荷枪实弹的维和士兵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
陪同我们的工兵分队指挥长周丕峰早已习惯了这一路上的“戒备森严”,和我们谈起了在非洲维和的点点滴滴,“其实在非洲的日子真的很苦,我们需要克服许多国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瓦伦古的任务还未完成,他又突然接到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刚团”)司令部下达的紧急任务,立即着手帮助埃及维和部队在卡乌姆机场附近修建军营。这些天来,他已经连续几个夜晚没有合过眼了。
瓦伦古地区已渐入当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危险地带,是联刚团军事行动的最前沿。顺着山路,汽车缓缓驶入山谷,道路周围重山环绕,若遇反政府武装进攻,仗着地势居高临下,此处实难躲藏。沿途靠山一侧的山坡有些已被雨水冲刷得砂石裸露、沟壑遍布,让人不由得担心山崩、落石等灾害随时可能从天而降。不久前山体滑坡,整整一车当地人从此长眠。此时,我们曾有的些许看风景的兴致瞬间全无,开始紧张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这项工程任务艰巨,困难不少。但自接受任务以来,我们坚持进行高标准作业,严把质量关,要创出‘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周丕峰边说边指着眼前一段平整一新的道路,深邃的眼神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刚毅与成熟。在维和的日日夜夜里,火一般的赤道骄阳早已将这位陕西硬汉的皮肤烤得黝黑发亮。
为高标准完成任务,瓦伦古工兵小分队在施工道路附近安营扎寨,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经常啃点干粮,喝点凉水,草草打发午餐。中午时分,这里骄阳似火,气温迅速蹿至37—38摄氏度。道桥中队队长赵建辉告诉我们,特别是挖掘机作业手往往要忍受高温的折磨,因为此时驾驶室内的温度已远高于室外温度,干起活来如蒸桑拿,汗如雨下。皮肤被晒得通红发痛,汗水刺得眼睛都睁不开。“每次从驾驶室下来后,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精疲力竭。”赵建辉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接着说,高温作业常常让战士们感到头晕、恶心,中暑是常事。此外,疟疾、霍乱、鼠疫等传染病还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有时战士们病了都顾不上输液,服点药后继续作业,因为队里分工细致,岗位明确,“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都不行。战士们常常自勉:“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
经过3个半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抵达瓦伦古小分队营地(见图二。本报记者牟宗琮摄)。营地坐落于峥嵘险峻的群山之间,一座用粗大木棍封起的简易大门由玻利维亚步兵营把守。铁丝网围成的偌大平地上零星搭起了几座帐篷,帐篷内空间狭小简陋。这种帐篷,白天蒸笼般酷热难耐,晚上挡不住蚊虫肆意叮咬。恶劣条件下,战士们经常头晕脑胀,夜里难以入眠。
刘志刚向我们出示了当地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山上激烈交火时射入营中的一些子弹和弹壳。8月18日那晚,在距离营地300米的地方,反政府武装在将附近村庄洗劫后,与政府军展开了激烈交火。火箭弹、机枪弹、照明弹将营地照如白昼,火光冲天,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嗖、嗖……”乱窜的子弹如同受惊的马蜂,四处横飞。“子弹就在我眼前飞驰而过。我当即组织战士们熄灭灯火,穿好防弹背心,做好隐蔽。30分钟后,枪声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