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探测仪――让搜救队员如虎添翼
4月16日上午,在玉树扎西宾馆废墟上,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队员王念法利用生命探测仪,准确探测到深埋废墟下的幸存者用手敲击发出的求救信号。救援队总队长、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团长王洪国立即组织营救,经过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营救出1名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仁拉姆。这是该团成功营救出的第7名幸存者。
此次玉树救援,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了9条搜救犬、2辆救援车、360多种专业器材。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装备和专业搜救犬,帮助他们快速勘察、全面搜索、精确定位、全力救援,提高了救援效率。
海空6件套。这是目前国内救援队中最先进的营救装备,包括1个动力站、2个凿破镐、1个切割锯、1个蜂窝钻。动力站主要是提供液压动力,凿破镐主要对预置板等建筑进行凿破,切割锯主要用来切割钢筋水泥混凝土,蜂窝钻主要用来钻孔,方便救援观察。
光学生命探测仪。分为360度旋转的探头和直接观察的探头两种,探头可以方便地进入狭小空间,通过高清晰红外摄像头与高灵敏度声音探测器,能够准确发现被困人员,其深度可达几十米以下,为救援队探测幸存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垫营救装备。通过气瓶控制,撑起倒塌建筑物,便于营救者进入或幸存者爬出。气垫比较适合空间狭小的建筑物内,还可以相互叠加使用,比直接打通道的办法省力。
野战医疗方舱――让受灾伤员起死回生
4月17日22时,藏族幸存者挲多被成功营救后送到第二炮兵某医院救治,医生发现挲多骨盆骨折,病情非常严重,急需确诊病情后紧急救治。医院迅速启动“远程影像诊断系统”,请远在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几十位专家集体会诊。10多分钟后,挲多的病情诊断、治疗建议被传回到救治现场,医护人员按照专家的意见,马上对他展开救治。
这是我军首次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远程参与重大灾难救援。这套“远程影像诊断系统”利用3G网络技术,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病情影像,在最短的时间内远程传输,得到专家诊断和救治。
在玉树医疗救治一线,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装备,就是来自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两个。
据方舱医院院长刘建军介绍说,这套医疗方舱展开后相当于一个中型医院的规模,包括检验、超声、X光等12个要素单元,具备检伤分类、急救手术、供应洗消等功能,能布设床位200张,昼夜通过伤员400人,并能同时进行4台手术。方舱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配备有信息化程度高的卫星导航传输系统,能对急危重病人实施远程会诊。
野战防疫车、野战运血车、野战单兵加压舱,便携式心电图监控仪、便携式制氧机、便携式B超机等先进装备,也在救灾一线展示神奇功效。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野战单兵加压舱,能够有效治疗高原反应,深受救灾部队和灾区群众欢迎。
新高原保障车――让救灾官兵吃上热饭
4月21日,记者在兰州军区某分部的“帐篷兵站”看到,高原型炊事挂车启动不到50分钟,一碗碗热腾腾的米饭、一盘盘香喷喷的炒菜,就递到救灾官兵手中。这种新型高原炊事挂车,只需45分钟就可供应150人份的饭菜。
据兰州军区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被装处董锐处长介绍,地震发生后,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紧急调拨的10台高原炊事挂车、18台高原自行式炊事车、5台食品冷藏车和20套高原特种给养器材,全部快速运抵灾区,缓解了救援部队和受灾群众吃饭难的问题。
在抗震救灾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种新装备――野战被服洗涤车。这是一种“双缸”的拖挂式洗涤车,一个缸洗,另一边甩干,一次可洗20公斤被服,相当于5台普通家用洗衣机的容量,让救灾官兵不再为洗衣发愁了。
不过,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野战淋浴车。玉树灾区大风肆虐,沙尘漫天,由于用水不便,洗头、洗澡只能是梦想。方舱型的淋浴车,一次可供10人洗浴,缓解了救援官兵洗澡难问题。
抗震救灾,千军万马看指挥,通信联络畅通是指挥有力的关键所在。总参通信部也紧急向灾区空运1500部军用手机和20部卫星电话,并特别配置了手摇充电器,解决灾区充电不便的难题。
运用多种新技术装备,灾区的装备保障变得不再难。野战修理帐篷、野战抢修照明系统、工程装备野战抢修箱等一大批工程维修新装备闪亮登场,让灾区救援中高负荷运转的各类大型机械维修简便快捷,有效地提高抗震救灾效率。
(夏洪平 特约通讯员 李志涛 卢旭升照片为秦德禄、卢旭升、司志刚等提供)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