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001-2010年零点持续进行的对美好感度民调发现:中国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总体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并在2009年达到峰值,这说明中美关系在奥巴马上任初期有较大的提升。随着2010年中美两国间的摩擦,中国公众对美国好感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高于2001-2005年。
分群体来看,18-30岁、30-40岁和40-50岁的中青年群体对美国的好感度相当(分别为49.1,49.3,50.8),且均高于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44.3%)。
美国公众对华好感度在2006-2008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并相对低于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其中,2009年对华好感度(50分)逼近历史最高值(2006年:50.1分);2010年对华好感度与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持平。
附图 2001-2010年中美公众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对美国好感度2001-2009年数据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系列调查;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美国人对中国好感度数据来自2005-2010年Pew Research公布的报告。
与其他国家相比,2010年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相对较低,在参与调查的国家中,仅高于日本(29分),而公众对德国、俄罗斯和法国的好感度分别排在前三位,分数均在60分以上。
附图 2010年中国公众对不同国家的好感度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专家认为,公众会通过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地理距离、文化同质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对一个国家有好感。中美之间在国家层面的行为是中国公众对美国做出好感度判断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中美两国的合作、共识或对话,会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而一旦两国发生一些摩擦、纠纷或分歧,好感度便容易有所波动。换一个角度来看,敏感的民意也反映出民间层面对目前中美双方合作关系的期待与重视。
在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出现上升拐点的2006和2008-2009年,背后都有中美合作的影子。2005年1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现任总统乔治•布什对华访问,紧接着2006年美国财政部长率团在华进行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些直接引来中美关系的一个小高潮期,使得公众对美好感度出现大幅上升。2008-2009年,由于中美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良好合作,公众对美的好感度再度出现新的上升,中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也带动了美国公众对华好感度的上升。
2009年底美国总统访华为提升好感度带来契机,但随后而来的美国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小动作”,如会见达赖、对台军售、介入南海事务等,直接使双边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和僵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美的看法,使好感度出现明显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