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之一:

                           公众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并将稳定发展 

2010年12月《中国日报》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显示:

公众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并将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公众认为美国对中国战略安全产生威胁,但选择为合作伙伴的比例趋高;朝鲜半岛局势、台湾问题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公众认为首脑会晤最应该讨论的话题;而在民间交流方面,更应该注重青年教育交流。

       相关专题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且将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 2008-2009年数据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系列调查;

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在接受访问的中国公众中,绝大多数(90.9%)肯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其中,超过五成公众(54.3%)认为中国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年(2008年:30%;2009年:26.5%)。随着中美在应对全球变暖、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及粮食危机等方面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并相继取得一定的效果,中国公众对中美保持良好关系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过去一年中美双方分别在政治、经贸等多个层面发生了摩擦和纠纷。对此,国内公众具有深刻感受,过半(53%)公众认为2010年中美关系比往年更差;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接近四成公众表示比较或非常差。而对于这种较差局面的出现,80.2%的公众将原因归咎于美国。其中,一线和二线城市将原因归咎于美国的比例相当(79%,81.4%),但一线城市中有16.2%表示两国都有责任,高出二线城市3.8个百分点,广州的这一比例相对更高(19%)。

附左图 2008-2010年公众对中美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变化

 

对于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接近六成公众认为总体上会保持稳定,还有23.8%的人认为未来两国关系会越来越好,而表示两国关系将越来越差的比例是10%。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未来两国关系会变好(32.4%)的预期更为乐观,而其他年龄段的这一比例最高仅为21.7%

对此,专家认为至少有两个因素使青年群体对中美关系的预期更积极:一是青年人相对具有更好的政治素养,在中美关系发展中更能够多角度、多面性的思考,而非简单的黑白定论;二是青年人有将近三成(27.8%)选择了新媒体作为获取中美信息的渠道,高出其他年龄群体12个百分点。新媒体具有的全面、迅速和多元传播的特点有利于青年人做出更积极的判断。

 

附右图 不同年龄公众了解美国的信息渠道对比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中美民间交流着力点:青年人教育、经贸合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公众认为加强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是重要的(非常重要:78.8%,比较重要:12.3%),其中,去过美国的公众感受更为深刻,有84.9%的人认为民间交流非常重要。其中,“青年教育交流”(55.2%)是中国公众认为最应该加强的领域,其次是“经贸合作交流”(43.9%)。其中,二线城市公众表示加强“青年教育交流”、“经贸合作交流”、“医疗卫生交流”的比例都要高于一线城市。专家分析,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与现在的青年人有密切关系,应鼓励中美两国间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需要鼓励更多美国青年到中国不同地区进行学习、互访,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附左图 公众认为中美民间交流需要加强的方面

 

注:本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100%。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技术说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10年12月20至30日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共1443名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的电话访问;同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涉及企业、媒体、研究机构和NGO领域的16位卓有建树的社会精英进行了深度访问。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之二:

                           中美经济竞合并存,更看好中国经济总量超美 

201012《中国日报》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显示:

对于中美经济关系的性质,将近七成公众(69.9%)认为可以定位为竞合关系,应该说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目前中美关系的状态。

其中,去过美国的公众对这种竞合关系感受更加明显,有81.3%的人对此表示赞同,比没去过美国的公众高出12.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公众认同此结论的比例也要高于一线城市(73.3%,66.7%)

对于这种竞合关系,本次调查从四个议题进行了考察。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附图  公众对中美经济关系的认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1.中国经济总量超美议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美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调查发现,七成公众认为中国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并且认为会在20年之内超越的比例达到了53.5%。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中国可以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的信心更高(74%认为可能)。

附右图1 公众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在多少年可以超越美国

附右图2 2000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重

    根据IMF公布的数据,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截止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34.7%。有专家根据中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进行测算,考虑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环境等诸多因素,认为在2030-204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大约在20-30年之内可以实现,比公众的预期相对更长一些。

    专家表示,尽管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是非常有可能的,但单方面的经济总量超越并不具有意义,关键在于人均经济总量的变化。而中美之间在这方面存在的差距很大,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同时,目前我们更需要从国民幸福指数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不应该局限在经济总量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利益纷争相对较多,因此公众的生活幸福指数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2.中美应对经济危机议题

华尔街金融危机波及了全球并给世界经济体系带来强烈震荡。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为全球经济复苏都做出了迅速反应和努力。超过六成公众(61.3%)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作用更大,只有10.3%认为美国作用更大。

分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公众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作用更大的比例是67.6%,比二线城市公众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公众对中国发挥的作用认同度最高(72.9%),其次是上海(67.4%)和广州(61.8%)。

年龄越大的公众越倾向于认为中国发挥的作用大(18-30岁:53.4%,31-40岁:58.5%,41-50岁:62.6%,51-60岁:76.3%)。去过美国的公众认为两国发挥的作用一样大的比例比没去过美国的公众要高五个百分点(20.6%,15.3%)。

对此,专家在认可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作用的同时,指出中国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亚太地区,对于欧美地区,美国的作用相对更大一些。

3.中美应对全球变暖议题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对于当前的全球变暖问题,公众对我国政府的努力基本表示认可,认为中国“做了很多努力”的公众比例为41.8%,明显高于美国的8%;分别有34%和18.4%的人认为美国政府“做了少量努力”或“根本没努力过”。

对此,专家认为,使中国公众形成这一印象的原因在于美国在一些国际环境大会上的强硬态度,实际上美国在减缓全球变暖方面有很大贡献,但基于美国人均消费量大的现实,美国政府的压力还很大,当然,由于中国正处于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更大。

 

 附右图 公众对中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比较

4.中美相互投资议题

 

对于中美互相投资,公众整体上持有开放心态,有52.7%的公众认为应该鼓励中国企业或个人到美投资,鼓励美国企业或个人在华投资的比例也达到44.4%,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4%的人认为应该减少美资在华投资数量。

分群体来看,对于中国在美投资,去过美国的公众持鼓励态度的比例明显更高(70.3%)。在一线城市,上海公众认为应该控制或减少美资在华投资数量的比例(34.4%)高于广州和北京(31.8%,26.6%)。

对于美资在华投资,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表示应该控制和减少美资在华投资数量的比例相对较高(44.4%),而鼓励更多中国企业或个人在美投资(53.3%)。专家认为,这以现象表明青年群体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更重视自主发展,而希望减少中国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

附右图 公众对中美应该互相进行投资的态度比较

技术说明: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10年12月20至30日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共1443名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的电话访问;同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涉及企业、媒体、研究机构和NGO领域的16位卓有建树的社会精英进行了深度访问。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

《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之三:

                        公众对美好感度保持历史较高水平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公众对美国好感度与同期美国对华好感度持平

通过2001-2010年零点持续进行的对美好感度民调发现:中国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总体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并在2009年达到峰值,这说明中美关系在奥巴马上任初期有较大的提升。随着2010年中美两国间的摩擦,中国公众对美国好感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高于2001-2005年。

分群体来看,18-30岁、30-40岁和40-50岁的中青年群体对美国的好感度相当(分别为49.1,49.3,50.8),且均高于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44.3%)。

美国公众对华好感度在2006-2008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并相对低于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其中,2009年对华好感度(50分)逼近历史最高值(2006年:50.1分);2010年对华好感度与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持平。

附图 2001-2010年中美公众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变化趋势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人对美国好感度2001-2009年数据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系列调查;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美国人对中国好感度数据来自2005-2010年Pew Research公布的报告。

与其他国家相比,2010年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相对较低,在参与调查的国家中,仅高于日本(29分),而公众对德国、俄罗斯和法国的好感度分别排在前三位,分数均在60分以上。 

附图 2010年中国公众对不同国家的好感度比较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专家认为,公众会通过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地理距离、文化同质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对一个国家有好感。中美之间在国家层面的行为是中国公众对美国做出好感度判断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中美两国的合作、共识或对话,会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而一旦两国发生一些摩擦、纠纷或分歧,好感度便容易有所波动。换一个角度来看,敏感的民意也反映出民间层面对目前中美双方合作关系的期待与重视。

在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度出现上升拐点的2006和2008-2009年,背后都有中美合作的影子。2005年1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现任总统乔治•布什对华访问,紧接着2006年美国财政部长率团在华进行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些直接引来中美关系的一个小高潮期,使得公众对美好感度出现大幅上升。2008-2009年,由于中美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良好合作,公众对美的好感度再度出现新的上升,中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也带动了美国公众对华好感度的上升。

2009年底美国总统访华为提升好感度带来契机,但随后而来的美国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小动作”,如会见达赖、对台军售、介入南海事务等,直接使双边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和僵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美的看法,使好感度出现明显下降。

美国对华的政治和经济行为对公众好感度影响最大

调查发现,“美国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国家作为”对中国公众的好感度影响最为明显,公众总提及率分别为53.2%和47.3%;其中,政治行为的影响力更大,第一提及率接近四成(39.8%),高出经济行为近20个百分点。“美国对其他国家或组织的作为”排在第三位(30.1%),在第一提及率上与“美国的流行文化”选项相当。

分群体来看,不同背景的公众均将“美国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国家作为”排在前两位;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美国的好感度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的比例(25.9%)相对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在不同城市之间,广州将经济作为排在政治作为之前(46.8%,42.8%),而且选择“美国流行文化”(30.8%)的比例也要高于“美国对其他国家或组织的作为”(26.4%)。

附表 哪些因素影响了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判断?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公众政治立场鲜明,经济立场有更多理性理解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在政治方面,中国公众表现出鲜明立场:分别有86.7%和81.7%的中国公众反对美国对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及在东亚驻军。

 

 

附左图 公众对美国东亚驻军和进攻朝鲜的态度

 

 

在经济方面,50.8%的中国公众表示反对美国“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但还有39.8%表示总体可以接受;另有将近半数(47.6%)公众表示支持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有更多的松绑”,其中,曾经去过美国的中国公众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3.8%。

可以说,与公众在政治或战略安全方面比较谨慎不同,对于美国对华的经济分歧或摩擦,公众开始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希望在合理、合法的游戏规则内进行经济争论,并以此实现中美双方的互惠互利。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公众对美国好感度与美国公众对华好感度开始接近,同时可以看出,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扩大合作、交流和对话,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中美公众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从有过赴美经历的中国公众对美国有更多理性思维上也可以看出,两国之间加强民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说明: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10年12月20至30日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共1443名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的电话访问;同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涉及企业、媒体、研究机构和NGO领域的16位卓有建树的社会精英进行了深度访问。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之四:

                        公众对美国人的印象以正面评价为主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中国人看美国:更多正面评价,首推“独立自主”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美国人的印象基本上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如选择“独立自主的”为20%、“有创造力的”为13.4%、“自信的”为6.9%,中性评价如“个人主义的”为15%。而且对于“自信的”,去过美国的中国公众有21.8%选择,这一比例高出没去过美国的公众16个百分点。

在负面印象中,最突出的是“自大的”(22.7%),而且无论是否到过美国,公众选择的比例相当(去过:22%;没去过:22.8%)。此外,一提到美国,中国公众首先想到的便是“强权主义”(21%),其次才是“经济富裕(12.5%)”、“战争”(8.6%)和“科技发达”(8.2%)等。

专家认为,对于美国人“自大的”表现,公众需要客观的来看:一是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可能会让一小部分人过度自信,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对外传播可能使中国公众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其实大部分美国人更多具有的是勤劳、努力和豁达的特质;二是从有过赴美经历的人对美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信、热情、幽默等有更深刻体会来看,中美加强民众的接触和交流非常必要。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调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国家中,除了俄罗斯、韩国、日本外,中国公众认为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最相近(30.9%)。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注:此题为限选三项题,应答比例之和大于100%。

数据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联合进行的“中国国家地位观”调查。

中国人看美国政治家:克林顿和林肯最具知名度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印象最深刻的美国政治家是克林顿(20.3%),其次是林肯(17.3%),而本科和硕士学历群体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林肯,打开中美外交大门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以11.4%的入选率排在第三位。其中51-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尼克松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7.3%,排在所有政治家的首位;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分别以5.5%和1.3%排在第七和第十位。仅有0.9%的公众表示对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18-30岁的青年群体中有10.5%表示对奥巴马印象深刻,仅次于林肯、克林顿和华盛顿列在第四位,这一比例也是各年龄群体中最高的。从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方式来接触当下的中美信息;女性公众对奥巴马印象深刻的比例为7%,比男性(4.1%)高出将近3个百分点。

附图 中国公众印象最深刻的美国政治家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注:本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100%。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中国人看美国历史:在近十年美国历史事件中最熟悉“伊拉克战争”

    调查发现,公众对美国历史事件的了解度基本在6成以下,其中最为了解的是“伊拉克战争”,有54.4%表示知道。排名前四的历史事件全部发生在最近十年,而在10年以前的历史事件,中国公众表示知道的比例更低。在10年前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公众知道最多的是“朝鲜战争”,其次是南北战争和独立战争(分别为39.2%和35,2%)。 

分群体来看,30岁以下青年群体最熟悉的美国事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9.11恐怖袭击”(55.7%)、“2003年伊拉克战争”(50.5%)和“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45.2%);而60岁以上老年人知道最多的是“朝鲜战争”(50.8%)。

硕士学历群体对各项历史事件的了解比例都要高于其他学历群体,尤其是对“美国南北战争”和“独立战争”的了解,排在他们选择的前两位。

2010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系列调查
 
注:本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100%。
数据来源:《中国日报》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联合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调查。
技术说明: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10年12月20至30日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共1443名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的电话访问;同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涉及企业、媒体、研究机构和NGO领域的16位卓有建树的社会精英进行了深度访问。

         制作: 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