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完全自杀手册”“最完美的自杀方式”等帖子惊现互联网。本报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网上教人自杀成了“轻松话题”?!
在网上搜索后,记者发现类似“完全自杀手册”“最完美的自杀方式”“无痛苦自杀”“自杀的方法”等帖子竟有1000多篇。
在某些聊天室里,不少网民竟自发成立了“自杀小组”,他们天天谈着忧郁的主题,找寻上吊、服药、烧炭等“解脱人世束缚”的办法,总数竟有200多人。
一个人用极端的方法结束自己鲜活的生命,本应让人唏噓不已。可在网络的世界里,这近乎残酷的事情为何成了“轻松的话题”,甚至是赚钱的生意?连日来,新民晚报记者多方调查,探寻其中的来龙去脉。
“医生”网上推销自杀药物
在新浪论坛的“广东女人”“大画校园”等专区,记者发现有个自称“医生”的人正在推销药物,教人自杀。
文章开头给出了一段“专业警示”:“我要以一个职业医生的知识告诉你,安眠药自杀时代正在过去。随着药物安全性的提高,安眠药的致死量越来越无法企及。安眠药达不到致死剂量,也许你昏睡几天就会醒过来。更多不能速死的自杀者被送到医院,医院每年抢救大量安眠药自杀者,而抢救过来的后遗症却包括难以逆转的脑功能损害,肝、肾功能损伤。”
“统计表明,服安眠药自杀的成功率不到8%;自杀未遂,是你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痛。人应该追求完善的生,也应该追求完善的死。”
一番“循循善诱”后,“医生”切入“正题”:“我是一名医生,可以向经过认真思考,确实想自杀的朋友提供药品和使用指导。可控制效果和时间,自杀时没有痛苦。
帖子的末尾,“医生”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他还特别说明:“本人只提供方案和药物,也就是站在专业立场提供服务。是否使用药物取决于你,决不是劝诱自杀。并拒绝向未成年人和冲动者提供药物。”
“死亡药物”竟能货到付款
记者以一个意欲自杀者的身份给“医生”发去了邮件,求购药物。
前天夜里11时38分,“医生”回了第一封信:“您好,我很理解你的想法。但死了不能复生,千万要慎重。你应该认真考虑。”在信的开头,“医生”似乎想劝阻记者放弃自杀的念头。
可才说了二三句,他话锋一转,露出了“狐狸的尾巴”:“两种药物,你可先看一下,如需要可与我联系。”
“医生”提供的第一种配方是口服片剂,他写明了这种心脏抑制药物的规格和“致死量”,对“用药感受”的描述是:“基本平静无痛苦,有轻微的口干、舌唇麻木、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服用后2~5小时可致死。建议将药片压成粉末服用,可提高吸收速度。加适量酒同服亦可加快吸收。”
“医生”给出的第二种配方是注射剂,同时还提供注射器2支,邮件中称“这可以算最低痛苦的自杀方式。注射完成后,会出现疲惫、乏力、出汗、恶心等昏迷前期症状,如果用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则可减少不适,慢慢进入梦乡。”
“医生”表示:“将提供介绍各种注射方法的资料。并附送供练习的注射器。”最后,他写了“购药须知”:配方1:580元;配方2:980元。北京地区送货,可货到付款。外地邮寄,请将款打入指定账号(我会在邮件中告知),款到发货。本人是职业医生,其实只是想帮助别人。本人诚信负责。
记者回信称药价太贵,希望便宜些。昨天凌晨1时23分,“医生”发来了第二封信:“抱歉,药就是这个价格了。你想好了和我邮件联系,我每天都会收信的。慎重考虑,问好!”
见“鱼儿上钩”,记者马上回信同意按原价购药。24分钟后,记者收到了“医生”的第三封信:“唉……我知道了你的决心,帮帮你吧,留下你的地址。”
记者立刻回复地址,一会儿工夫收件箱里出现了第4封信:“我是个诚信的人,相信决定自杀的人是诚信的,货到付款。”
“自杀小组”让人真想自杀
昨天,记者在天涯社区的聊天室里发出了想“寻求解脱”的帖子,不久一个叫“叮叮”的网民就和我们搭上了话。他告诉记者,以前参加过一个“生亦何欢,死亦何悲”的QQ群,“但你最好别去,和他们聊多了会不舒服的。”
“你们每天都谈些什么呢?”记者问道。
“工作的压力、世俗的偏见、人生的无奈……当然还有是解脱的办法。”“叮叮”说,他们这群人其实大多遇上的是小挫折,参加“自杀小组”一开始也只是想宣泄不满,“给沉重的心情减减负”。
“那现在为什么感觉不舒服了呢?”面对我们的问题,“叮叮”用了一个“唉”和十多个省略号,他说:“天天谈着愤世嫉俗的话题,我的心里总像堵着块大石头,家里人说我每天愁眉苦脸的,话少了,脾气暴躁了。有时深夜,看着网页上许许多多的自杀方法,竟突然会有‘了结生命’的念头。后来,我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先诱导,后提供方法,这会大大提高人自杀的决心和几率’。”
“我已经离开他们了,劝你珍惜生命,不要参加‘自杀小组’!”最后,“叮叮”打出了十多个感叹号。
【专家观点】
心理专家:沉迷“自杀圈”易酿悲剧
上海德瑞姆心理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师程立勋担心:“医生”发出的“教人无痛自杀”帖子如果被那些一时遭受挫折、心情极度压抑的网民看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程立勋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说,自杀方式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自杀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选择痛苦的自杀方式,有可能最后变成自杀未遂。但是,一个无痛苦的自杀方式出现后,对那些想自杀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这时,自杀成功的几率会上升。
对于个别网民沉迷于“自杀小组”,程立勋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在“自杀小组”里,到处弥漫自杀的情绪,组员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偏差,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悲剧。他奉劝网民以开放的心态多接触更广范围内的朋友,乐观积极地生活。
律师:“医生”发帖已触犯法律
“‘医生’发布的帖子危害到他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公序良俗,属不良信息,发帖者已触犯法律。”上海六角城律师事务所律师田莉说,由于“医生”的这种行为目前还没构成严重的事实结果,她对此事的定性是违法但不犯罪。
田莉表示,对一个事件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审慎定性,网络的虚拟性使这个事件相对比较特殊。由于不具备售药资格,“医生”的行为所产生的最大危害在于——有人从他那里买到安眠药自杀。但这种行为是否涉嫌构成杀人罪,法律上还有待探讨。
【焦点链接】
日本一些网民相约自杀 警方要求运营商提供网民真名
近两年,日本通过互联网组织的集体自杀事件不断增长,死者往往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最新数字显示,今年3月,就有至少18名日本人在5宗独立的网络集体自杀案件中死亡。2005年共有91名日本人在34宗与互联网相关的自杀案中死亡,其中约40%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2004年,此类自杀事件发生了19宗,死亡55人。
日本新潟清陵大学心理学教授碓井真文说:“年轻人发现在聊天网站上,他们可谈论隐私话题,包括求死之心。其实许多人并不是真心求死,但一旦有人提出具体实施计划,便会促使人们下决心自杀。”
去年10月,日本警方与网络服务供应商联手展开行动,要求网络运营商提供有自杀倾向网民的真实姓名和地址。有关部门成功干预了12宗集体自杀案件,挽救了14个人的生命。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