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快讯
美侵犯世界金融隐私

[ 2006-06-28 09:42 ]

 

环球在线消息:住在美国洛杉矶的拉姆是一名来自索马里的移民。每年他在向老家汇款后都遭到美国有关部门的严查,调查人员对汇款的数额和去向了如指掌。对此他一直感到奇怪,直到最近他总算明白了,他是被美国政府怀疑为“恐怖分子”,他的银行交易情况已经被美国有关部门严密掌控。6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几乎同时曝光称,“9·11”之后的5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通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监控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家金融机构的交易情况。拉姆就是其中的一个被监控对象。

“全世界的隐私都被侵犯了”

据《纽约时报》等媒体23日报道称,“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就一直通过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来获取各国银行交易的信息。报道说,这一秘密项目由美国财政部主管并由中央情报局操作。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成立于1973年,是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合作组织,其业务主要是把全球范围内原本互不往来的金融机构全部串联起来,进行信息交换。该协会为各国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因此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通讯网络,客户包括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个金融机构,它每天输送多达1270万个银行交易记录,涉及的资金高达约6万亿美元。

有分析认为,鉴于多数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都加入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因此全球任何一个个人、组织或公司的银行交易情况,都有可能被美国政府“偷窥”,“不仅美国公民的隐私权被侵犯了,全世界的隐私权都被侵犯了”。

白宫恼火媒体泄露“国家机密”

媒体对这个秘密计划的曝光,让白宫和美国政府官员非常恼火。即将离任的美国财政部长斯诺23日称,美国媒体这方面的报道“令人遗憾”,它们泄露了调查人员所利用的来源和方式,结果只能“对恐怖分子有利”。

美国副总统切尼24日在芝加哥的一次午餐会上对《纽约时报》等媒体泄露“国家机密”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他说,“我对此感到非常气愤”,这些报道使美国政府“更难预防针对美国人民的袭击”。

《华盛顿邮报》在24日头版头条报道称,一些美国政府官员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数据库确实为美国查找恐怖分子和组织的资金来源提供了线索,甚至直接导致印尼巴厘岛爆炸案策划者、“基地”组织重要头目汉巴里的落网。

为了保住这个“国家秘密”,美国政府不惜冒“干涉新闻自由的风险”。据《洛杉矶时报》资深编辑麦克马纳斯透露,就在媒体准备报道这一事件前,美国政府官员22日与这些媒体代表进行了长达90分钟的会面。官员们强调监控计划属于合法范畴,美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充分保护”公民的隐私。对此,这些媒体表示,它们认真考虑了政府的要求,但因此事涉及“公众利益”最终还是决定公开。

美国政府触角如何伸进来的

银行交易和转账信息不仅涉及高度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这些信息经过统计后常常能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实际运行状况,是国家的最高机密之一,美国政府是如何将触角伸入如此隐秘领域的?

美国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在国际金融领域,有一个普遍遵守的行业法则:严守客户的机密,哪怕是外国的执法机构施加压力。但“9·11”事件后,这一行业准则也被迫改变。在美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包括“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内的不少国际机构,被迫违反了职业道德,向美国提供了不应该提供的信息。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事情被曝光后也发表声明承认,“9·11”刚发生,美国政府就向其发出了传票,该协会“出于支持反恐”的考虑,向美国提供了银行秘密信息,但它当时要求美国只能将这些信息“严格地限制在反恐的调查上”。用《洛杉矶时报》的话说,“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打破了国际金融界准则,做出了一个“严重的违反行规的举动”。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美国业务频繁,而且像其他许多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一样,其数据中心设在美国。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该协会违反“行规”,还因为其有私利可图。它和美国政府存在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为了得到美国政府的关照,它向美国政府提供的方便其实已远远超出了反恐的需要。

《洛杉矶时报》称,根据该协会数年提供的信息,美国财政部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和不断增长的金融反恐数据库”。

美“金融反恐”的背后

尽管美国的金融反恐措施在反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许多反恐专家认为,这距离彻底斩断恐怖主义财源的目标仍很遥远。不久前,联合国负责监督对“基地”组织进行财政封锁执行情况的小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各国有关机构仅截留了流向该组织的1000万美元,而据估计,“基地”组织每年取得的财政支持高达3亿美元。因此,该报告称,“基地”组织获得金融和其他经济资源的渠道依然畅通。欧洲的一位银行官员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按照我的看法,这种努力几乎没有价值。”

既然金融反恐措施的效果并不能让人完全满意,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执意将这场金融反恐战继续下去呢?许多专家认为,除了反恐这条看得见的战线外,美国“反恐金融战”背后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即通过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中心和大银行施加压力,借反恐之机,打击敌对国家,同时整顿国际金融秩序,控制国际资本流向,最终维护美国的金融霸权。

“9·11”事件后,美国财政部成立了“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负责公布涉嫌恐怖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黑名单,并执行相关的“资产冻结令”。据报道,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了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恐怖分子”名单,并冻结这些账户的资产。这种迅速有效的制裁成为美国打击敌对国家的重要手段。在美国《联邦纪事》最新公布的黑名单上,不仅包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骨干分子,还有朝鲜、伊朗、缅甸、古巴、苏丹等国的一些政府机构和组织。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上出现了一大批金融中心,由于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世界大量资金,甚至包括美国的一部分资金都纷纷流入这些金融中心,然后经过这些中心流向其他地区,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力。据美国参议院的一份报告,目前世界上共有约70个海外金融中心,共聚集着约4000家离岸银行,它们控制着大约5万亿美元的资产。美国一直对这些金融中心非常不满,“9·11”事件后,尽管许多金融中心,如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和恐怖袭击没有明显联系,但美国仍然重点对它们施加压力,逼迫这些金融中心加强监管。而美国对自己国内的银行监管的态度却较暧昧。根据经合组织“金融特别行动小组”的一项报告,美国反洗钱措施的严格程度在29个发达国家中被列倒数第三,仅略好于墨西哥和加拿大。

据报道,在美国采取上述措施以及其他经济措施后,曾一度呈现出流出趋势的外国资金重新回到了美国。据报道,从2001年到2005年,外国拥有的美国资产增加了26%,其中外国投资者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持有增长了3073亿美元,这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国做法遭多方质疑

对于美国监控全球金融网的消息,美国财政部主管反恐和金融情报的副部长利维宣称,美国的法律只是禁止政府从金融机构获取私人金融记录,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并非金融机构,而只是一家信息服务机构,因此美国政府的做法并不违法。但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就连一些参与该项目的美国官员私下也承认,该项目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做法并不光彩,一经公开必将引起争议。

美国监控全球金融网的消息曝光后,欧洲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并纷纷对美国政府此举提出质疑。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虽然美国政府坚称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但仍可能导致侵犯公民自由的指控。德国《明镜》周刊以“银行沉默,消费者保护拉响警报”为题发表评论说,布什政府此举不仅破坏了多国银行体系的保密信用,还侵犯了包括德国消费者在内的各国消费者权益。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表示,通过从银行、信用卡公司等机构收集消费者的金融记录并做出分析,美国政府可以了解到个人和组织的消费模式、停留地点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追查恐怖分子活动的蛛丝马迹。但人们必须警惕美国政府为了一己私利,做出超范围的事。这种做法可能造成大量金融信息单向流向美国,造成其他国家的金融状况暴露在美国面前,从而严重损害国家的安全利益。(驻美国、比利时、英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尚未迟 李永群 朱琦 青木  记者 江雪晴 特约记者 李东风)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