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快讯>快讯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记者非洲行
雄心勃勃的非洲在行动

[ 2006-10-27 16:29 ]

 

环球在线消息:在新中国和非洲外交开启50周年之际,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半月谈特派记者奔赴12个非洲国家进行采访。万里征程中,他们看到了、见证了———雄心勃勃的非洲在行动

拒绝丑化

当善意的人说杯子里已经有半杯水时,恶意的人会说杯子还有一半空着。谈及西方媒体对非洲的报道,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打了这样一个精彩比喻。西方媒体经常唱衰非洲,如今,它们发现这个角色越来越不容易扮演了。

南非副总统普姆齐莱·姆兰博·恩格库卡今年6月特意到在英国举行的国际新闻学会年会上,与西方媒体直接对话,“非洲大陆共有53个国家,2006年只有5个国家还陷入战乱,因此不能对48个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视而不见”。

事实上,出席去年国际新闻学会年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也发出了类似的呼吁。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批评西方对非洲的报道往往是歪曲的、片面的,把非洲说成是一个疾病流行、冲突频仍和管理混乱的地区,导致全世界对非洲的印象不佳。

专家认为,西方传媒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是造成非洲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媒体对非洲的负面报道,妨碍了外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2%,但非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总量的2%,而联合国的数据显示,非洲的投资回报率在全球是最高的。

长期饱受“国际形象不佳”之苦的尼日利亚甚至在2004年拨款460万美元,发起了“尼日利亚形象工程”。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则提出,要树立“正面形象”,非洲人首先要对自己进行不遗余力的正面报道,以影响国际舆论。

加纳旅游部长兰普泰表示:“继续抱怨西方传媒歪曲非洲形象的做法无济于事,我们所需要的是用自己的传媒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与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指出,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长期以负面形象见诸西方国家的报端。而事实上,今天的非洲并非是一个被不幸所困扰的大陆,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非洲大陆必须重塑形象,否则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将会化为泡影。

追求团结

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恩克鲁玛纪念馆的墙壁上,记载着恩克鲁玛的一句名言:非洲需要团结,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一种机遇,而是一种历史责任。

这座纪念馆是加纳政府为纪念这位反殖民统治先驱而修建的。

如今的阿克拉,到处洋溢着团结的意象,最好的佐证就是加纳的国旗。标志性建筑物的顶端、繁忙的渔村和街头巷尾,都跳跃着红黄绿的色块,提纲挈领地昭示着加纳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团结一致挥别昨天的历史。

团结,同样写在了非洲国与国的关系上。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再次把多灾多难的非洲置于不利的境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非洲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加强经济合作,发挥非洲的整体优势,增强自身实力,方能跟上世界前进的脚步。

于是,非洲联盟、“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等区域一体化方略应运而生,非洲大陆逐步走上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

记者在采访喀麦隆总理伊诺尼·埃弗拉伊姆、科特迪瓦总统洛朗·巴博、加纳总统约翰·阿吉耶库姆·库福尔等领导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反复强调要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全面合作,以达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拥抱“中国经验”

中国农业专家要3个月以后才来,可是,苦于致富无门的科特迪瓦昂德村的村民们早就等不及了,他们不仅给专家修建了连接互联网的公寓,还提前挖好了27口鱼塘,新修了两排鸡舍,甚至已经在其中的一排养了6300只鸡。

“我们先用土办法养着,等中国专家来了,再向他们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昂德村养殖场负责人阿斯·比拉德说,“至于已经挖好的鱼塘,如果将来中国专家不满意,可以按照他们的设计再改嘛。”

比拉德介绍,村民们现在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再也不能坐等别人来“拯救”自己了,“自助者天助”。

在加纳著名的特马渔港附近,100多名当地渔民放弃了世代赖以为生的小木船,登上了中国远洋渔轮,与远道而来的中国同行一道在自家门前的几内亚湾进行大规模捕捞作业。

自从与中国渔民合作以来,这些加纳渔民的年捕捞量猛增了6倍,收入也显著提高。合作组织者萨米·奎耶说,收入的多少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渔民从中国同行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捕捞技术和商业理念。

奎耶还说,“中国人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这样的帮助会让当地渔民受用不尽。”

科巴农场距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200多公里,是几内亚总统孔戴的家乡。1997年为了履行帮助几内亚人民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的承诺,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一所示范农场。

在科巴农场的养鸡场里,毕业于几内亚农校畜牧专业的女技术员撒拉告诉我们:“这里的中国设备都非常先进,以前都是听说过没见过。我在这里学习了配种、孵化和出雏等一整套技术,现在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这些工作了。”

在科巴农场,像撒拉这样的农业技术员还有几十位,通过向中国农业专家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农业先进技术,成为几内亚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

把脉、观舌,制定中医治疗的方案,这是医生卡马拉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市一家医院诊室里的主要工作。卡马拉属于几内亚和中国建交后第一批被派往中国的留学生,1973年前往中国留学。他在广东中山医学院先后用了8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医学和中医理论。学成回国后,卡马拉一直坚持用中医针灸为当地患者治疗。

卡马拉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让针灸在几内亚生根发芽。2000年,几内亚最大的科纳克里大学医学院把针灸康复课列入必修课,这在非洲地区还是首创。作为针灸康复系主任的卡马拉,每年都要教授两三百名学生。

抓住“中国机遇”

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签证处门前,每天一大早都会聚集二三十人。据中国大使馆介绍,在2003年前,每年去中国的加纳人只有2000~3000人,而今年截至10月初,已有7000多名加纳人获得签证,他们大部分都是去从事商务活动的。

急着去中国的不仅仅是加纳人。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到加纳的航班上,两名几内亚人主动和记者用中文打招呼,一问才知道,他们要换乘好几趟飞机,最终目的地是广州,准备从那里进货。而且,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去广州了。

一提起中非合作,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商人和企业纷纷进驻非洲,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销往非洲各个角落。事实上,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前来体验和参与。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家门口等待,而是主动出击,抓住中国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机遇。

经营瓷器生意、经常在浙江义乌和加纳之间来回跑的王小姐说,现在已经有不少非洲人常驻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以便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向国内发货。

“很多人总是以为非洲人不够聪明,其实这是偏见,不少加纳人在生意方面很灵,许多经验一学就会。”她说。

为了满足客流需求,亚非一些航空公司近两年纷纷开辟从非洲到中国的航线,大受欢迎,与那些要经转欧洲的传统航线相比,新航线对旅客携带行李的重量要求比较宽松,那些本钱不多、难以租用集装箱运货的非洲商人,索性亲自上阵,把中国商品大包小包地带回来。

“我就亲眼看到有人在回加纳时,不仅托运了几十公斤的行李,还在胳膊上、腰上挂满了产自中国的手表。”王小姐说。

加纳总统库福尔在接受半月谈特派记者专访时说:“我们非洲资源丰富,但直到现在,还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低的大陆。中国的经济腾飞给非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非洲领导人经常前往中国商谈合作,连加纳的普通商贩也越来越频繁地去中国进货。可以说,现在中非合作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短短30分钟的专访中,库福尔总统用了5次“互利”和“双赢”。

当然,能去中国的非洲人还是少数。而大量中国人来到非洲设厂开店,安家落户,同样给许多当地人带来新的赚钱机会。喀麦隆人博丁·帕提古就抓住了“中国机遇”。

在喀麦隆最大的商港杜阿拉,大约2000多中国人在从事商品贸易,帕提古从1999年开始就给中国商人代办海关手续,现在他公司80%的业务来自中国公司。

由于看好中国人在这里的发展前景,帕提古甚至打算在他投资的一所小学里开设中文课,“我相信这里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孩子们学会中文,将来对他们会很有用”。

(来源:半月谈/本文作者:陈瑶 程志良 王露露 袁晔 王迎 王宏达 冯雪)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