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度世俗国度的宗教底色

2006-10-30 15:02:39

环球在线消息:美国没有国教,有着政教分离的传统,但是天主教会在“美国是如此重要的机构,在我们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布什语)。可以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国家。

 

早在19世纪,法国的著名政治学家阿历克西·托克维尔就曾说过:“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重要的部分。”2002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同教皇保罗二世就当时所披露的美国天主教性丑闻问题举行私人会谈时也提到,天主教会在“美国是如此重要的机构,在我们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成为描写世界末日的畅销书《遗弃》系列的书迷,这一现象值得深思。那么,宗教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世俗的国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呢?

 

·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美国没有国教,它有着政教分离的传统。但是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中却是一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力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

 

在美国,信奉新教的居民约占57%,信奉天主教的约占28%,信奉犹太教的占2%。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

 

盖洛普调查公司曾经对美国的宗教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十个美国人中,有九人说他们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八人说他们相信自己将会在末日审判时被召唤到上帝面前述罪,此外,90%的美国人做过祈祷,88%的人相信上帝对他们的爱。”

 

美国宗教活动场所数量众多,分布很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并且许多新的宗教场所仍在不断地建造当中。”

 

除了教堂以外,美国各大学及其他公私机构,如医院、监狱、警察局、消防队、夏令营、机场,以及爱国者和退伍军人协会中,都雇有专职或兼职的牧师从事宗教服务。更为夸张的是,就连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也都是以来自华盛顿的牧师轮流主持的祷告开始的,两院都设有专职牧师为议员们服务。

 

·宗教信仰的内核被“挖空”

 

美国社会之外的人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既然美国社会生活中宗教色彩如此浓厚,那么为什么离婚、堕胎、犯罪及滥用毒品这些违背传统宗教准则的行为仍在美国普遍存在呢?

 

威斯康星大学的托马斯·里夫斯教授在其新出版的著作《解剖美国人的灵魂》中分析了美国宗教的另一面。他指出,“现代美国的基督教,大体说来是不惹人讨厌的。它倾向于轻松、乐观、方便和包容;它不要求自我牺牲、纪律、谦卑、对来世的看法、对灵魂的热忱,以及对上帝的恐惧和爱。”里夫斯称此为“文化基督教”或“消费基督教”。他写道,为了实现美国梦,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被自己的工作所吞噬,我们陷入了对权力、金钱、社会地位和享乐的无尽追求中,以求“个人满足”和幸福。里夫斯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内核其实已被“挖空”。

 

实际上,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对美国人的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文化层面的,而且这种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即使不信教的美国人在交谈中也常常使用如“巴别通天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一仆不侍二主”等等这些《圣经》中的语言。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这些用语已经成了美国人思维的文字符号。

 

·第四次宗教大觉醒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又一场宗教大觉醒正在美国兴起,如今已为人父母的“婴儿潮”一代正在向宗教回归。

 

在美国不长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型的宗教复兴运动。1730年~1760年。北美殖民地人民在达成了以清教徒思想为核心的宗教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提供了道德依据,其影响犹如一次“心灵上的大地震”。1800年~1839年。这场运动在复兴基督教道德的基础上,把善恶标准的应用扩大到了批判奴隶制的罪恶和废奴问题上,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后来北方人民团结一致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0年~1930年。它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派别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基督教对当时广泛流传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反应,也产生出了基督教社会福音派,这对于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大力兴办社会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和美国日后走向福利国家的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的第四次宗教复兴运动的导火索是道德危机,尤其是家庭解体对基督教传统价值构成的严重冲击。这次宗教复兴运动以“亲家庭”为核心,同时将“亲美国”自然地融于其中,在表现形式上以积极参与政治斗争、打赢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基督教传统道德与家庭价值观的保卫战为特点,吸引和动员了众多的保守派群众。

 

这表明,冷战后美国社会尽管变化很大,但宗教传统的根基依然存在,用基督教的道德来净化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传统,已成为美国社会周期性自我调节、自我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右翼“布道”于美国政治

 

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内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宗教右翼的发展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尤为突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右翼的崛起再次揭示了作为美国文化基本因素的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宗教右翼,即宗教中的保守派,主要指美国各教派中在社会道德与政治上持保守观点的基督教保守派。

 

美国当代政治分析家詹姆斯·伯恩斯认为,宗教右翼的观点可概括为四条原则:亲生命、亲家庭、亲道德、亲美国。此外,宗教右翼的思想也体现在其追求的社会目标上。宗教右翼中最大的政治团体“基督教联盟”总干事拉尔夫·里德在其代表作《政治上的不正确:美国政治中的信仰因素》一书中明确表示:“如果宗教保守派取得了在美国政治与文化生活中所应得到的恰当的领导地位,我们将努力创造出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左邻右舍是安全的,家庭是稳定的,学校教育是成功的,政府比较小,赋税比较低,公民权利更有保障。”

 

宗教右翼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时,其突出特点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动员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形成公开而强大的政治攻势。教会不是政府,但教会对教徒的号召力及其强大而有效的筹资功能,却远胜于政府和非宗教社会团体。因此,谁掌握了教会,谁就掌握了最为丰富的社会资源。

 

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又有一套严密有效的动员体制,宗教右翼才得以在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中有效地发挥作用。1994年,当共和党一举夺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时,共和党领袖多尔的首席竞选顾问威廉·莱西曾感叹地说:“没有宗教右翼卓有成效的支持,一个共和党人要想赢得竞选提名或大选是绝对不可能的。”1996年,竞选连任的克林顿除公开表态支持在公立学校进行祈祷的权利外,还在白宫接见了在全美有影响的100名牧师,以此改善与基督教保守派的关系,争取保守派选民的支持。由于宗教右翼势力的影响不断上升,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必将呈现出新的变化。(来源:世界知识 编辑:陈凡)

 

主办单位
唯一咨询机构
网络支持单位
往期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