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6日刊登了易宪容的署名文章,标题为《金融市场根本性变革是否到来》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证券市场及保险业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及年底WTO承诺下的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有人说中国金融市场即将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在本文看来,在下结论之前应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反思,如果积蓄力量不足,条件和环境不具备,而人为地拔苗助长,那么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就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首先,任何市场的发展与变革都应该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是在秩序扩展的过程中得以进化的。因为,任何市场制度的创新与确立都会从边际开始。这样,不仅制度改革的成本低,而且利益关系容易得到调整。比如说,中国经济改革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渐进式的模式。当然,市场的改革也并不排除一些制度移植或制度突然生成,但是这种改革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也可能面临极高的风险。
近几年来国内金融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人为或精英设计之路,是一条外来制度移植之路。先是由那些金融改革的精英们从发达市场体系中寻找成功发展的模式,接着根据这些模式来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制定出国内金融改革基本路径与框架,然后按照这种设计框架与模式照本宣科式地推行。可以说,无论国内金融制度确立、金融组织的重构,还是金融市场的创立、金融产品推出等,无不是遵循这样一种改革模式。
这种模式的结果是金融制度及法律引进很多,但这些法律制度无法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生根开花;金融组织机构创立不少,但这些机构与所设计的功能差距太远(如九大区银行制度);金融市场也可以不断创立,但只有市场之形而无市场之神;金融产品可推出一波又波,但许多金融产品无法持续生存而昙花一现。
也就是说,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不造就它落地生根的条件与环境,而只是希望通过精英们的规划与设计,来建立起国内各类金融市场的联动发展关系与协调发展,那么其能否生发与成长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其次,近几年来的金融改革,无论是股市改革还是银行改革,基本上是以行政精英为主导的金融改革,在改革前或在改革中都易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错综复杂的人事链,也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这个人事链与关系网基本上掌握了金融领域中几乎全部的权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往往会最大限度地维护既有的利益格局。在不损害这种既得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来对金融资源及金融权力的扩张,并制度化。
由于这个集团的主流意识仍是精英统治和官僚思维,因此他们更擅长政治技巧,而不通晓市场思维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或是有此专业知识却根本不可施展)。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得中国的金融改革更偏向于全面地移植外来的制度规则,但是在内在运作上则是官商合一,亦官亦商。从外在形式上看,现代制度之形可以应有尽有,但运作上,国有银行的股东代表、董事、高层人员及监管人员则是所有权力的合一。从而消融了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权力激励与约束制衡机制,使得现代金融市场有效的法律制度无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