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中文环球周刊>韩国狂人血洗美校园>冷血杀手
因爱?缘恨? 犯罪心理学家解读作案动机

[ 2007-04-18 14:57 ]

 

犯罪心理学家解读美枪案嫌犯杀人深层动因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4月18日,本网记者就美国校园枪击案主犯的心理问题咨询了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记者:据媒体报道,美国调查机构认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凶手赵承辉的犯罪动机很可能与女友的情感纠葛有关。此外,也有报道怀疑赵承辉因为仇富起杀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玫瑾:我认为情感问题肯定不是主因。情感问题只能说是导火线,他的犯罪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感情问题犯罪只可能是情绪化的、一时冲动式的激情行为。而从赵承辉的犯罪过程来看,首先他准备充分,这一点从他携带的枪支和子弹的数量可以看出,第二他计划周密,在第一现场作案后两个小时又折返前往第二现场作案,而且作案前还把教学楼的门给锁上。这些都表明赵承辉作案蓄谋已久而不是一时冲动。

从媒体报道来看,另一种有关犯罪动因的说法是因为看不惯富家子弟才心生杀念。无论是感情问题还是仇富心理,有个共同点就是偏执。那么赵承辉(案犯)的偏执心理从何而来呢?

赵承辉小时候(1992年)就跟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他父母是华盛顿郊区一家洗衣店工作,可以说生活相当不容易。(韩国媒体报道说赵承辉移民美国前生活穷困潦倒)青少年偏执心理的产生与早年亲情缺失、寂寞是分不开的。他的偏执心理可以从他写的电影剧本中可见一斑。这些虚拟剧本提到了很多暴力行为,这可以说是他偏执心理的映射。

另外,主流文化对亚文化会有排斥问题。赵承辉到了美国之后,他本身自带的韩国文化自然就降到了亚文化的地位。因此,偏执心理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身处异乡遭到歧视,特别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遭到冷嘲热讽。从报道来看,他是英语系的学生,这当中更有语言鸿沟带来的歧视问题。亚文化遭遇主流文化之后是否被接受、被承认、被尊重,往往决定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状态。

有了偏执心理之后,能否找到一个疏导渠道决定了偏执情绪的走向。青少年时期是人遇到挫折最多的时期,这时如果找不到排解渠道就会出现问题。从新闻报道来看,校方曾建议赵承辉接受心理咨询,但是对于他是否接受了心理帮助却不清楚。由于一刀切地重视隐私,美国教育系统对青年人心理辅导就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于亚文化群体。这也导致了偏执心理的恶性爆发。

(采访记者 韩榕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