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
●美国的意识形态基础是美国人的宗教意识。美国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一,是美利坚人是上帝选中来拯救人类的。这个在我们听起来荒谬可笑的想法,在美国人心里却是当真的
●站在宗教右翼对立面的,是高举“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大旗的政治自由派。对全球化潮流和观念进行抵制批判的,在美国也大有人在,其代表者就是所谓“新孤立主义者”。前者着力于建设美国的“领导地位”,后者则是几种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大杂烩,主张“美国优先”
●冷战后,美国意识形态也在分流,但又离不开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和民族优越感。各种相互矛盾的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向外投射
我们常说美国抱住“冷战思维”不放,以“民主”和“人权”为工具推行霸权政策。美国当权者之所以这样做而又较少受到他们国内的牵制,是因为说到底美国从来就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本的国家,而且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非但没有削弱意识形态,反而强化了其中某些“信条”。
美国的意识形态基础是美国人的宗教意识。所谓“天赋人权”中的“天”,是指上帝;所谓“人人平等”,是指在上帝面前平等。美国价值体系中这些核心观念,离开了对神的信仰,简直就是无本之木。美国人里十个有九个相信上帝存在,可能比中国人里无神论者的比例还高。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美国是宗教色彩比较浓厚的国家。在美国主流社会里,公开自称无神论者,无异于承认自己没有信仰或道德约束。在这个号称文化多元的社会里,与其说无神论者可以被“宽容”,不如说他们可以被“宽恕”。在美国社会精英的潜意识中,信神的人的德行高于不信神的人;换句话说,信神的人同无神论者在精神上并不平等。
美国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一,是美利坚人是上帝选中来拯救人类的。这个在我们听起来荒谬可笑的想法,在美国人心里却是当真的。我们在批判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时候,应当知道这个观念并非自今日始,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政治传统。在美国人的观念里,惟有神权高于人权。美国教派林立,竞争共存,人们可以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或任何别的宗教。美国宪法规定政教分离,宗教势力不能直接干预政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潜移默化,无所不在。
美国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来自华盛顿的牧师轮流主持的祈祷开始,国会有专职牧师为所有议员服务。每届会议期间,国会议员还要组织《圣经》研读小组,宣讲经文。每一个美国军队单位都有随军牧师。1/12的美国电视台为“全时宗教台”,10%左右的广播节目是传教节目。
当前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暴力、堕胎、离婚、吸毒、自杀、精神颓废等等,是同美国人的宗教虔诚相矛盾的。但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宗教组织日趋活跃,特别是基督教右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它们将社会弊端归咎于宗教信仰的失落,企图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复兴宗教,“拯救灵魂”,恢复正统的道德观。根据各种调查,美国的许多教派,尤其是犹太教和天主教,近年来确实有回升的趋势。宗教保守势力在国内大造声势取得一定成功之后,又开始插手国际事务。攻击中国缺乏宗教自由,支持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分裂势力,就是美国宗教保守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
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加上非法移民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构成了对美国社会凝聚力的挑战。以白人为主的宗教右翼的崛起,也是对美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多元化的一种反弹。站在宗教右翼对立面的,是高举“多元文化主义”大旗的政治自由派。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主张由于美国种族构成的变化(白人人口比例下降),传统的白人新教文化不应继续成为美国意识形态的主流,而应当以一种能够将各种宗教和文化的优点集中起来的新的价值体系,把美国社会凝聚起来。除了“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外,自由派的另一个口号是“宽容”,包括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宽容。
“多元文化主义者”在国际事务中也不甘寂寞。他们的推理是,既然不同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群在美国能够和平相处,为何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民族宗教问题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以至内战?他们于是得出结论:那些地区和国家缺乏美国式的“民主”和“宽容”,或者是由搞“种族清洗”的希特勒式人物所统治。他们既不愿考虑世界各地民族宗教纠纷的复杂历史背景(包括殖民主义统治的恶果),也不顾美国自己的种族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的事实,经常妖魔化其他国家,支持美国政府对外的“人道主义干预”和“人权外交”。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之所以在美国国内公众中得到一定支持,同西方媒体渲染科索沃发生了所谓“种族清洗”有直接关系。所以,美国政治思潮中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虽然在国内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在国外却各有其攻击对象,许多时候还出于不同的借口而一致对外。
如果说美国自由派思想家在国内鼓吹的主要是“多样化”,那么他们在国际上全力宣扬的就是“全球化”。正像一些美国学者所指出的,当今美国外交声明中宣传的“全球化”,同冷战初期宣传的“自由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美国建立“领导地位”服务的。其含义是美国在领导全球化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不在购买美国商品、利用美国资金的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个国家就是保守、落伍,“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近年来美国经济的急剧扩张,其在高新技术中的领先地位,都增加了美国人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同时在国际上也更加傲慢自大。
对全球化潮流和观念进行抵制批判的,在美国也大有人在,其代表者就是所谓“新孤立主义者”。有人以为,新孤立主义无非是主张美国固守国内阵地,反对在海外扩张干涉,岂不很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新孤立主义是几种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大杂烩。许多新孤立主义者主张一切都应是“美国优先”,其实是美国白人优先,排斥新移民。他们反对对外援助,反对交纳美国拖欠的联合国会费,但却不一定反对美国增加军费。新孤立主义的另一个表现是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北美自由贸易区,主张美国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更反对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冲击,是美国贫富鸿沟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参见4月14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陈晓薇的文章)。在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纺织等传统产业迅速萎缩。美国劳工组织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调整收益分配政策。劳工组织在国际上的靶子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声称中国等国向美国低价倾销商品,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他们到国会竭力游说,反对同中国建立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去年11月西雅图爆发反对世贸组织的大规模示威,其组织者瓦拉什等被人称为左派而自称“进步派”。她在同记者谈话中,攻击中国“粗暴违反人权”,用“政治犯”制造的监狱产品到美国换取高额利润,声称一些发展中国家滥用童工,剥削妇女劳动力,是用牺牲人权来提高生产力的。瓦拉什竭力呼吁美国政府重视“人权外交”,说这样做同时也是对美国劳工权益的保护。
美国意识形态的信条之一是“限权政府”,即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自70年代初水门事件以来,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近一二十年来所揭露出来的政府官员、国会议员的营私舞弊行为,使美国老百姓对政治领导人的疏离感和反感进一步加深。克林顿的性丑闻案,把美国政治舞台搅得一度天昏地暗;而总统选举中的政治筹款,更突出显示了体制缺陷和政治过程中的不公。这些事情本来应当引起美国人对本国制度的反思和改革,但有人却捏造出所谓中国向克林顿进行“政治捐款”,将矛头引向中国。还有人宣称美国大公司大财团用它们在中国赚来的钱收买了美国政府,让它在贸易问题上替中国政府说话。
由此看来,冷战后美国意识形态不单单表现为反共。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美国意识形态也在分流,但又离不开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和民族优越感。各种相互矛盾的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向外投射。人们希望美国能够在外交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着眼于国家利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是美国的历史传统和今天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美国是绝不会淡化其意识形态的,无论当政的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政治思潮的钟摆偏向的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