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欢乐的背后的烦心事儿

[ 2004-11-15 10:11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2004年10月29日在欧盟的历史上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天,欧盟25个新老成员的政要在意大利的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欧盟政治一体化又向前进了一大步。如果顺利地获得各成员议会的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将于明年11月1日生效。媒体报道说,签字仪式在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欢乐颂》中结束的。然而,《欢乐颂》所期待的“消除一切分歧”、“四海皆兄弟”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一时半会儿还难以见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种族、民族、宗教和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以下两点:

第一,成员大小不一,贫富不同。就国土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而言,大的法国和西班牙超过50万,德国、波兰和意大利超过30万,英国超过20万,中等的如克罗的亚、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在5~7万之间,斯洛文尼亚、比利时、爱沙尼亚等在2~4万之间,马耳他只有316平方公里,卢森堡也不到2600平方公里;就人口多少而言,德国8000多万,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都在6000万左右,西班牙4000多万,而卢森堡不足10万,马耳他不足40万,而波罗的海三国在150~350万之间;就贫富而言,欧盟老成员中最“穷”的葡萄牙和希腊人均GDP也都超过了1万美元,其余的都在2万美元以上,最高的近4万美元;而在新成员中,最富的是塞浦路斯,超过1.5万美元,斯洛文尼亚接近1万,捷克7000多,其余均在4~6千美元左右。

第二,政治出身不同,入盟动机有差别。就地缘政治而言,原有的15国属于西欧,是欧洲一体的主要推动力量。后入盟的10国中,中东欧五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原属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把入盟作为“返回欧洲”的重要步骤,即彻底摆脱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转向西欧式的资本主义;而波罗的海三国曾是苏联的组成部分,它们入盟更多的是为了摆脱苏联的阴影和剪断与俄罗斯的“脐带”;只有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身处“东欧”,心却系“西欧”,前者入盟是出于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与西欧的“血缘”关系,而后者入盟更多地是为了结束国家分裂。

欧洲宪法条约的出台意味着这些国家越来越融入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其发展方向很可能就是一个统一的大欧洲国家。可问题在于,有着上述种种差别的成员在欧盟这个大家庭中的角色如何定位,各自的利益怎样摆平,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都是欧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对欧盟来说似乎更为重要。

比如,欧盟扩大后的第一位掌门人之所以由巴罗佐来担任,除了葡萄牙在推动欧盟东扩、机构改革、共同防务和制定欧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巴罗佐被公认为争议最小的人选,他既支持欧美主要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同时又能顾及到小国的利益诉求。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巴罗佐在正式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之前一着不慎,险些翻船。他提议让意大利人布提格利恩当欧盟的司法和内务事务专员,可后者“不识时务”大谈同性恋是一种罪恶,结果犯了众怒,欧洲议会司法委员会拒绝了巴罗佐的提名。巴罗佐若强行坚持的话,就很可能连欧盟委员会主席都当不成,无奈之下只好退让,再小小心心地去琢磨一份能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欧盟内阁名单。保守的天主教徒与开放的同性恋支持者之间的冲突、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议会之间的对峙以及各成员国对此的不同态度,都或明或暗地说明欧盟今后的先进的音乐不会每天都是“欢乐颂”。

不过,我对此并不悲观,相反认为欧盟的希望大小就在于它所面临的种种难题的多少,它发展的快慢就在于对这些难题解决的程度。事实上,从1951年法、西德、卢、比、荷、意组成的欧洲煤纲联营,到1957年六国建立欧共体,到1993年拥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到2002年欧元的启动,再到成员国扩大到25个,欧盟的发展都是步履唯艰,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瑞典等国不是还不肯放弃自己的货币吗?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欧洲(特别是西欧)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但又小国林立。在当今美利坚一国独大的情形下,加强联合是欧洲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上矮子、军事上侏儒局面、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最佳选择。因此,尽管有各种不同,但是,欧洲各国在这一点上却有高度的认同。对世界来说,欧盟的发展对超级霸权的美国也是一种制约,对那些战乱不已、纷争不断的地区也可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地区一体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孔寒冰)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