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评论>媒体评论
美国想给“利比亚样板”刷上金漆

[ 2006-05-16 09:23 ]

 

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国务卿赖斯5月15日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新开放驻的黎波里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韦尔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是在认真检查和仔细评估利比亚的行为之后作出这一决定的。

利比亚在2003年表示同意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向空难人员家属作出赔偿,并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此后美利关系逐渐得以改善,并于次年正式复交,但当时美国只是重开了驻利比亚联络处,而非恢复正常的大使级外交关系。横亘两国间的一大难题,便是美国炮制的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利比亚多次要求美国为其摘掉这顶“帽子”,但直到上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势报告中,利比亚仍被列在黑名单内。

时隔仅半个月,美国的立场突然发生重大变化,此举无疑是为美利关系全面正常化扫清了障碍。将昔日“无赖国家”之一的利比亚重新拉回正常国家行列,这是美国对其全球反恐格局作出的一次重要调整,而联系到最近的一些国际热点,隐约还可看出白宫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首先,美国的中东政策目前全面受阻,需要树立一个“样板工程”来另辟蹊径,挽回颓势。近一段时间以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令美国头疼不已,而迟迟无法从伊拉克这个“泥潭”脱身亦成为布什政府的心腹之忧,再加上哈马斯接掌巴勒斯坦政权后趋于紧张的巴以关系,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这种尴尬时刻,美国与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一方面是要向国内外宣示其反恐、反扩散政策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向伊朗、叙利亚等国家暗示,只要学学“利比亚模式”主动接受“招安”,顺从美国的心意,就能得到好的回报。对美国来讲,给“利比亚样板”刷上金漆,如果能由此引发连锁效应,化解目前在中东遇到的麻烦,倒不失为一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棋。

其次,美国此举也夹杂着现实利益的考虑。1986年,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当时所有在利比亚的美国石油公司不得不撤离,从而把机会白白让给了留下来的欧洲公司。而美利关系改善后,美国大石油公司才得以以强劲的势头再次返回利比亚。2005年1月,利比亚首次拿出15块油田向海外公开招标,美国公司单独或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合作一举拿下了11块油田,美国人着实尝到了美利关系回暖带来的“甜头”。而连日来国际油价频创新高,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美国人当然要牢牢抓住并且不断扩大这近在眼前的“实惠”。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倪旅泉)

  新闻背景 美利关系大事记

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了亲美的伊德里斯国王。

1970年6月,利宣布收回美国设在的黎波里附近的惠勒斯美军基地。从1972年开始,两国维持代办级外交关系。

1979年,2000名利比亚穆斯林为支持伊朗穆斯林扣留美驻伊使馆人员为人质的行动,把美国驻利比亚使馆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随后,利美双方相互撤馆。

1981年,美国海军飞机在锡德拉湾上空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导致两国断绝外交关系。

1982年,美国宣布禁止从利比亚进口石油,两国的经济关系中断。

1986年4月15日凌晨,美国对利比亚进行代号为“黄金峡谷”的突然空袭,大规模超低空轰炸首都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机上270名乘客全部罹难。

1990年秋天,由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认定洛克比空难系两名利比亚人所为。

1992年3月,在美英等国推动下,安理会决定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军事和外交制裁。

1996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旨在进一步制裁利比亚和伊朗的达马托法。

2000年3月,美国国务卿帮办率领事代表访问利比亚,这是两国交恶以来美官方代表团首次访利。

2003年8月,利比亚致函安理会,表示愿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向遇难者家属支付适当赔偿并承诺对进一步调查给予合作。

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宣布放弃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表示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美利关系出现缓和迹象。

2004年4月23日,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宣布,美国放宽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

2004年6月2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发表声明,宣布美国与利比亚从即日起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当天,设在的黎波里的美国驻利比亚联络处启用。

200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部分解除对利比亚的防卫设备出口限制。

200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新开放驻的黎波里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据新华社电)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