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评论>国际时评
瑞典人的“中庸之道”

[ 2006-12-27 10:2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如果你问瑞典人,瑞典这个民族有什么特性?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一个瑞典语的单词“lagom”。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这个单词完全相对应的词语,瑞典语、英语字典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多不少,恰恰正好”。

这个词的来源现已无法考证,但据说也与海盗有关。最为多见的一种说法是,维京时期(公元800年到1050年),海盗们在漫长的航海和征战途中,常常要坐下来痛饮一番,当第一个海盗拿起盛蜂蜜酒的牛角时,他不得不考虑后面等着喝酒的兄弟们。因而他不能大口大口地饮酒,必须把握住适当的量,以便让每一位海盗兄弟都能得到大体相同的酒量。

据说,这样一种分配方式贯穿在海盗们的生活与征战中,尤其是对抢掠来的财物,他们也采取了平均分配的方式。

由此看来,“lagom”更像是一种分配模式,尽管这种模式的确立靠的不是法规,而是约定俗成。据瑞典学者从语源学角度的分析,这个词也有可能是从法律(lag)一词引申而来的,加上了后缀“om”,就有了“依法办事”的意思。

有瑞典历史学家称,早期瑞典人的法律意识就是这样萌生的,它维系的是公平的分配,以此来保障内部机制的稳定。

对于海盗们来说,这样一种“依法”的公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依法”,大家搞窝里斗,争抢战利品,也就不可能有精诚团结,不可能有奋勇冲杀,征战的成功也就是一句空话。

瑞典海盗的这种分配理念后来一直贯穿在瑞典历史和文化的演进过程中,也常常被学者们用来解释,为什么瑞典这个民族一贯信奉折中、理解、和谐以及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对于这个“恰恰正好”的概念,瑞典人有很多解释。有的认为,应当从“恰恰正好”的反义词去理解这个词,而它的反义词就是“越多越好”,“如果一个正好,我们又为什么要两个呢?”;还有的认为,“每件事情都有个度,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也有人从个人财富的积累来看这个问题,认为“太穷不好,过富也不好”。

很多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的中国人大都会以为,它的意思与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相差无几,有人还写了文章来论述两者之间的相同,甚至在瑞典人编写的一些中文介绍材料里,这个词也被译为“中庸之道”。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两者的意思虽有相似之处,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按照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所谓“中庸”,就是要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看上去,这的确与瑞典人追求的“恰恰正好”的理念非常相似,比如,瑞典人也讲究不偏不倚和过犹不及。

但对中国人而言,中庸更多的是指一种处世哲学,而不是一种由分配模式演变而成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称某人善于中庸之术,那很可能是指此人深藏不露,遇事不表态,或者是不干错事,但也绝不会多做事。

打个比方,开会的时候,瑞典人更看重的是要给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每个人也都应当讲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谁都不发言,或是发言都说一样的话。因此,瑞典人讲“lagom”,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平庸的;它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民主与公平的理念。

瑞典有句成语:恰恰正好就是最好。这也就是“lagom”与中庸的最大不同了。更多的时候,“lagom”是对完善的一种追求。在生活中,瑞典人也常常用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件事之完美的赞誉。比如,有瑞典人来你家中做客,你问他这菜做得如何,他很可能会回答说:“lagom!”在这里,意思就是恰到好处,而不是“一般般”。

这种理念延伸到企业的精神,就是对研发、工艺和生产的精益求精,就是对创造一流产品的追求。这种理念延伸到社会分配领域,也就产生出了一种对公平与效益之完美平衡的追求。

在介绍瑞典政治的小册子中,我读到过这样一段话:“考虑到我们对强行出头和正面冲突天生的反感,人们也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在20世纪欧洲分裂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阵营时,瑞典却能独善其身了。”

由一种原始的分配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再逐步扩展到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道路选择,这就是“lagom”这个词的历史意义。理解了这一点,也许就不难理解,被称为“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典范的瑞典模式为什么会在这个北欧国家取得成功。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丁刚)

(编辑: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