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当今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花样无穷。 但看到底,大家争来争去,目的仅一个,占领对方的市场。中国经济要高增长,争夺国外市场是可选之策。但是,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是多一些依赖国际市场,还是先巩固国内市场?
二战之后的经济史表明:所有在战后迅速致富的国家,都是世界市场的受益者。1945年的欧洲,弹痕累累、满目疮痍,重建家园靠的是欧洲对美的贸易顺差。与欧洲同样幸运的还有日本。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面积狭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就在二战以前,它也没发达到哪里去。但日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握住了世界市场的每一个机会,从中东进口石油,向世界倾泻产品。不到40年的时间,曾经的战败国就于1980年代初一跃成了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其他的像“亚洲四小龙”,又有哪一个不是靠出口导向型战略、抢占他国市场而起家的。
但是,如果有谁认为,成功的经验可以一劳永逸,就大错而特错了。任何成功的模式,都有它成功的土壤。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冷战的格局。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阵营,为了让其盟友尽快富裕起来,以分担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美国慷慨地对其盟友开放了市场。那个时候的美国太强大了,强大得不附加任何条件。欧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因此而成功的。
然而成功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策略开始转变,对市场准入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而苏联的解体,共同敌人不存在了,大家抱团的愿望也就不再迫切了。欧洲通过加快共同市场的建设,努力缓解了这一转变的冲击,而亚洲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应,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压抑的市场空间。昔日的土壤不存在了,曾经成功的模式,也就不再那么熠熠生辉了。
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巨人,有两个在亚太。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融入亚太。而这种融入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亚太地区畸形的贸易结构。畸形结构的一极是日本,另一极是美国,前者长期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而后者则是巨额的逆差。位于两极之间的国家,几乎全都是通过美国的逆差,来获得美元,支付给日本,以扩大日本顺差。问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承受逆差和顺差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美日也不例外。到了美国再也无力承担巨额逆差的那一天,亚太地区的贸易,必将崩溃无疑。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大量的美元流入,东南亚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但迫于越来越大的赤字压力,美国不能无限制的进口,日本又不放开国内市场,东南亚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债主追上门来,金融危机自然就不可避免。这正是向我们敲响的警钟。
亚太地区畸形的贸易结构必须改变。不过,新的结构将在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新的格局形成之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将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赌注押在出口上。与其廉价出口换外汇,不如立足国内,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
今非昔比。美国经济已经无力独撑天下了,日本是带动亚太地区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的“火车头”,但也很难从经济衰退中自救。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着最有力的竞争地位,拥有制定市场规则的权利。
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它垂涎三尺。可以说,中国市场已成了世界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也差不多是最能使一个企业壮大的市场。这可是个硕大的“金饭碗”,而且就在自己的眼前,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主宰。如果对它视而不见、弃之不顾,我们的企业总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化斋求缘”,那么,万一“化缘”不成,待日后空腹而归的时候,原来的“金饭碗”还会属于我们吗?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