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来技术、设备和资金的过度依赖
过去,我们曾有过设备、技术的“洋跃进”过程,虽然能快速缩短和外国的差距,但正是大量引进使用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造成了我们外来技术、设备过度依赖,也使我们原来具有较完整工业体系和有一定基础的设备工业丧失了巨大的市场,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对于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我们曾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各地政府在税收、用工用地甚至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外来投资比国内企业更优惠的条件,如国内企业的所得率高出外资企业一倍,使得内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市场份额却不断被外资品牌所蚕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依赖外资企业来解决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所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品牌产品所占领。
最明显的是中国的汽车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但至今仍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
政府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的失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对知识不重视,对知识产权也更不重视,虽然我国设立有种类齐全的科研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发明创造出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大多是躺在深闺之中,未能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惊叹自己和别人的巨大差距,但没有采取引进与独立自主开发并举之路,梦想通过购买引进来迎头赶上,却造成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如国产“运十”的下马就成为中国人心头之痛。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中国企业对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政府某些政策却在束缚着企业。如中国的申请专利收费一直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要11000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要8万多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重庆力帆集团拥有了2000多项专利,去年申请了1000多项,付出了350万元。一年的养护和再申请费用预算要450万,像这样发展下去,力帆要不了多久每年要缴1000万,甚至几千万。世界上的大企业,比如本田公司,拥有15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要两亿元。这样一个收费制度,不利于中国的创造。所以我们呼吁,我们民族市场要孵化自主的民族品牌,我们政府一定要扶植中国创造。”
另外,政府一直对民营企业有准入限制,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缺乏对处于市场竞争最前沿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使更具有品牌意识的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的品牌企业,造成国内企业品牌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上。
对此,政府应该伸出“有为”之手,在制订宏观和微观政策上要有利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不能置之度外。
本土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本来市场经济是鼓励正常竞争,但国内企业之间通常是大打价格战,并最终采取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等无序竞争方式,除损害消费者利益外,更不利于品牌的建立。
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充分履行职责,不能对无序竞争作有效裁决和协调,如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对行业协会的支持等,则无形是放纵这些无序竞争方式。如中国所特有的、既有中国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丝绸产品,就由于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压价竞争、没有形成几个知名品牌,就已经在欧美高档商品市场失去了魅力,成为中国低档产品的另一个形象,另人痛心疾首。
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将会令企业慢性自杀,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它永远取代不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更形成不了知名的品牌并可以长期维持。企业必须明白的是:虽然成本是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但产品中的成本控制是有限的,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可以说是无限的。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正在面对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还要在国内外与强大的跨国品牌企业竞争,因此,“中国创造”首先要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制度环境和体制基础,扫除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形成体制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能有高效低成本的专利技术转化条件,并充分利用现在还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即在研发的劳动力成本中同样存在的优势,并通过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摆脱低水平竞争、获取高端利润的必经之路。
(来源:光明网 作者:孔善广)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