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数天前,《环球时报》刊发《中国的价值要靠老外发现?》一文,批评一些国人对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懵懂无知,被老外发现之后才“忙不迭地开始‘研究’、‘保护’、‘发扬光大’”,并列举近年来兴起的“周易热”、“论语热”、“孙子兵法热”、“三国热”、“保卫端午”等作为知识界“迎合式研究”的论据,担忧我们会成为“被他人所摆布的‘文化木偶’”。文章作者虽然是客观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对于中国价值与外国人的关系,却显得有些多虑了。
牛津大学客座华裔教授蔡华对此有很好的诠释——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是她的思维工具,又是她的思想囚笼。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打破了这一思想囚笼,将国人从身处庐山的混沌中解放出来。而且,就老外们看中的“三国热”、“孙子兵法热”、“周易热”等现象看,他们的价值发现其实处于浅薄的初级阶段。如日韩等国是将“三国热”策划为商业娱乐的动画片和游戏,将《孙子兵法》、《周易》和《论语》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去,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则是源于“中国热”的客观推动。而在老外唤醒下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则朝着学理上的深入和启蒙大众的两个方向发展——前者复兴了“国学”,引发了国人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热潮,后者使深奥的传统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如文化学者易中天和于丹等感性化地解读《三国》、《论语》和《庄子》等。可见,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并未导致中国文化的主导权旁落,反而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升华。我们怎么会是被人摆布的“文化木偶”呢?
老外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的发现还会激发国人重视本国文化价值的忧患意识。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有两重目的,一个是据为己有发挥其商业功利作用。比如,日本把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改变为娱乐游戏再输出获利,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抢注中国老字号“狗不理”、“杏花村”、“杜康”和“竹叶青”的商标也是出于商业目的。二是改变中国文化的源头地位,利用宣传和其他手段歪曲中国文化。
这些都激发了中国人保护本国文化知识产权的忧患意识。这些忧患意识一方面加大了国人对古典名著和老字号无形资产的保护,又促成了中国社会一再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保卫情结”,甚至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建议,还被提升到“两会”层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感谢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给我们带来的忧患。
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能够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使西方人发现了中国武术的价值,促使香港武打片风靡海外,也促使华裔导演李安凭借武打电影《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奖,从而引发“中国第五代”导演连续五年利用武打大片“申奥”。他们虽然功亏一篑,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是无可否认的。
老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发现能够弥补中国文化研究的缺陷。敦煌学是最典型的例证。现代中国人习惯于驳斥王道士的无知和斯坦因等西方文物学者的无赖行径。但敦煌藏经洞的文化价值显然是由斯坦因等人所发现。因为从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到1907年他和斯坦因的第一笔交易算起,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敦煌藏经洞的价值并没有深刻认识。因为老外的发现,敦煌学才成为国际显学,才缔造了中国敦煌学,弥补了国人对于敦煌文化研究的不足。即使是老外对中国文化掠夺性的价值发现,也会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之,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才会发出复杂的文化浩叹。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两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因而,中国文化价值被老外发现又何妨?怕被老外发现,才是保守和缺乏自信的表现。
(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