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评论>国际时评
核阴影下的国际安全

[ 2007-03-29 15:4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冷战后,核武威胁更加复杂化了。对大国来说,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是一个敏感的和有争议的话题;在不少中小国家看来,核武器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保障安全的工具;对于一些分离主义力量和恐怖组织来说,核武器更是它们急切希望搞到的"杀手锏"。印巴核竞争的硝烟未散,朝核、伊核问题又摆在世人眼前。人们不禁要问,核不扩散到底有多难?核阴影笼罩下的国际社会还有安全可言吗?

2006年,朝鲜挑战国际社会的核禁试规则,公然进行核试爆,持续了10余年的朝鲜核问题陡然升级。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险象环生的伊朗核危机持续炙烤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在核武器出现60多年之后,面对着似乎难以控制的核扩散阴影,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焦虑的年代。

核俱乐部有多大

核武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的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仅为1.4万吨,却使得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34.3万人口中的近四分之一当日死亡。理论上,1万吨核装置的爆炸威力,足以使1英里范围内受到辐射和火烧;在四分之三英里的范围内将使任何一个直接暴露在爆炸之下的人受到致命的辐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并可能出现风暴性的大火,大多数人将死亡或严重受伤;在三分之一英里的范围内,则将造成百分之百的死亡率,并使大多数建筑物被摧毁,即使少数没有倒塌的也只剩下空架。更难以抹去的,是它给世人留下的长期的核辐射危害和心理阴影。

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并要求伊朗立即执行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通过的有关决议。新华社记者侯俊摄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决定了它的吸引力。自从1945年问世以来,核武器一直是国际军事领域的战略性武器,占据着显赫地位,扮演着一种"武器终结者"的角色。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均把核武器作为相互对抗的制胜法宝,倾其全力进行核竞赛。南非、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韩、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以及台湾蒋氏集团也都曾经追求过核武器。然而,在超级大国的压力之下和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先后放弃或中止了自身的核追求。

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在法国的帮助下拥有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70年代前期,印度也成功地发展出自己的核能力。印度的核发展又导致巴基斯坦的核追求。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里·布托曾经说过,如果印度有核武器,那么巴基斯坦人民"吃草吃树叶,甚至挨饿",也必然要全力以赴制造核武器。到现在,除以色列仍继续保持着其核能力的模糊性以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后都已经公开地跨越了"核门槛"。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使国际社会对发展核能出现了新的兴趣。到70年代末期,已经有45个非核国家发展了民用核能项目。正如当时的观察家们所担心的,这些研究性反应堆以及民用核能项目都可用来作为制造核弹的基础。今天,核电站更是遍布世界各国。核电在日本、韩国、德国等非核国家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29.8%、37.3%、29.7%。据专家估计,日本已经积蓄了足够制造1000枚"广岛级"原子弹的核燃料,一旦需要,即可在3~6个月内生产出原子弹和氢弹,在一年内生产出1000~2000枚中程和远程导弹。

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只出现了美、苏、英、法、中5个核大国。而今,许多国家正在核俱乐部的门槛前徘徊。2007年1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发表演说,称全球共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合计共有2.7万枚核弹头。这番话被解读为,除了5个公认的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俄、英、法、中,以及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3个具有核能力的国家外,朝鲜也被列入事实上的核国家。美国前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曾指出,许多国家对核武器的渴望正在急剧增长,21世纪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将很可能表现在核武方面。这话看来并非危言耸听。

核门槛有多高

要制造核武器,就必须获得已经提炼好的武器级的高浓缩铀或钚。自然界存在的铀,可裂变成分U-235的含量只有0.7%。要制造出可以用做燃料来推动大多数商业核电厂运转的铀,那U-235就必须要提炼、浓缩,使U-235的含量达到3-5%,这类铀被称为低浓缩铀。而核武器用的铀,即武器级的铀,U-235含量通常在90%以上。铀浓缩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即使是伊朗这样的石油富国,其2006年公开宣布的浓缩铀纯度还处于3-5%之间的民用水平。从核反应堆中分离和提炼出武器级的钚,同样需要大规模的金融和工业资源。朝鲜倾其国力进行这项工作,据推测目前在研发实战化的核武器上也还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然而,冷战结束后新的扩散源的出现,使核武建设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专家、精确的机器工具、计算机软件、核设计信息--都比以往更加容易获取,大大降低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

苏联解体后,留下一个庞大的核武库,包括数以万计的弹头和1000多吨的核裂变物质。如此庞大的核武库, 在管理上远非万无一失。少量核武器被掩藏、窃取或被买卖很难被人发现。核武器的制造技术同样有泄漏、传播的可能。据统计,前苏联参加核武器工作的人数高达10多万,其中掌握了绝密情报的有2000~3000人。有些人流向国外,造成了核技术的扩散。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为此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科技队伍, 只能是杯水车薪。此外,在40个国家还有大约130个研究性的核反应堆,其中的24个反应堆拥有足够生产出1枚或1枚以上核弹的高浓缩铀。很难保证每个国家的核反应堆都拥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在某些国家之间进行的非法的核技术及材料的贸易也使得在公开市场上买不到的核材料可以在黑市上买到。

核不扩散机制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军售市场的丰厚利润,对许多具有相关武器技术但又面临财政困难的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少国家对军民两用技术输出管制采取较为宽松的认定,常常绕开核出口管制的这些军民双重使用技术可以作为发展相关武器装备和设施的基础。

核不扩散有多大可能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通过大量努力确立了一整套核不扩散机制。2004年4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540号决议,要求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材料和技术的国内管理和出口管制。决议要求所有国家宣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违法。无疑,这是就防核扩散建立国际共识的重大努力,对于防止核武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从物理学上讲,没有裂变材料,就不可能有核爆炸。无论是进行铀浓缩还是钚的分离和提炼,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极具挑战性,只有国家通过集中大规模的技术力量、物力和财力才有可能做到。因此保证核裂变材料的安全是防止核扩散的基础工作。在这点上说,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不出现大规模的核扩散是有可能的。

从根本上说,防止核扩散,还在于各国正确理解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关系,共同建立稳定、合作与互信的国际安全大环境。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单纯片面地以本国短时间的利益作为中轴来考虑问题都可能是具有危害性的。某些大国强国在防核扩散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也会恶化控核环境,甚至会适得其反。在集体安全的框架里,加强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是解决核武器扩散问题唯一正确和有效的途径。(作者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副主任葛腾飞)

(来源:《时事报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