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奇怪,为什么王小波这家伙死了这些年了,逢五逢十的还有人跳出来怀念或者纪念他一下。这家伙不就说了点常识么?没有什么思想的火花嘛。再有就是写了点好坏难说的小说。还有就是一帮似乎跟随王小波冲锋砸牌位、转身又把王小波立成牌位的“门下走狗”。
关于这事我是这么想的。在常识真正成为常识之前,总有一段时间不那么常识。比如说人命比一根电线杆子要珍贵,这是现在大家大致公认的常识。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个常识就是一种很不光彩的思想。
不但人文科学有这个现象,科学也一样。现在学物理的大学生都要比牛顿牛B的多,初中生都比法拉第牛B。他们知道的东西这些大科学家都不知道。要是他们因此就觉得自己牛B的要死,估计别人就会觉得他是个SB。要是有人因为觉得自己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而认为布鲁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那他就是个会缝扣子的大SB。
那么,为什么要纪念王小波?不是因为他夫人搞了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也不是想成为他的门下走狗。那样的话就跟新儒家的圣崽子们一样了。
自从开始读些书以来,对我个人而言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中国可以说不》、《我的精神家园》。第一本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第二本把我的思想给扳过来了。
但这个不是我想纪念王小波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他是不必要的。作为正好出现在我最需要思想上的引路人的时候,他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了而已。他对于我的影响,如同文化骨骼里的DNA一般,早就成了思维里的一部分。
这么说吧,纪念他是为了尽早的忘记他;纪念他是在纪念自己走过的思考之路、以及这一路的风景。在一个以杂文批评经过十年或者七十年以后依然还有现实指向的时代里生活,纪念他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悲哀。悲哀是我们都希望忘掉的,而纪念他就是在提醒我们改变这个不合理的时代以及精神。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王小波先生去世十年了,即使他还有更深邃的思想没有表达出来,他也停留在了那个时间段里。而我们沿着路多走了十年,蓦然回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了他站立并倒下的地方。前面是一片旷野,有着不同的道路,甚至没有道路,我们走过了就成了路。
为了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