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面对热度不减的股市,管理层正以扩容等“组合拳”手段进行调控,这包括国资委鼓励国企直接到A股上市、央行希望发展人民币投资基金、证监会发文加快红筹股回归。更包括近日有消息指出的,证监会可能已通过“内部指导”的方式,从今年4月起暂停审批私营企业赴海外IPO,以促使他们在内地上市。(东方早报6月14日。)现在无从证实消息的准确性,但是文中所列举的诸多原因,似乎佐证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妨假设这个命题为真。
由于海外上市能达成强烈的资金效应和制度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国家相关决策部门是鼓励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当然,除了决策层的大力推动之外,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和海外市场本身的市场特点,也是推动中国公司热衷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前期,其主要运行特点在于告别短缺,并逐步引入更多的技术和管理制度,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竞争能力。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中国企业希冀通过获取资金,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乃至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也希望通过奔赴海外上市,建立起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为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促使企业逐步和国际经济接轨。
同时,海外资本市场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其不同层次地资本市场发展特点,能够满足国内融资者不同地融资规模和要求。尤其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培养的一批批理性投资者。这些理性投资者对相关行业有着深刻地理解,比较了解公司发展前景,能够运用自身掌握的分析工具,对公司价值进行理性评估,而不会因为一些短期性的因素导致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从另外角度看,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稳健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中国公司投资价值。实际上,他们在多年买卖中国公司股票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实惠,最近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更多海外投资者的资产价格得到大幅度攀升。
而国内资本市场本身的缺陷,也是抬升中国公司海外激情的重要原因。在目前A股发行上市核准制度下,企业要在国内主板上市,从改制、辅导1年,到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查,再到最后的发行上市,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虽然证监会从2004年10月之后已经开始推行“保荐制”,以符合条件企业的上市请求,然而目前发行上市的通道制尚未完全取消,虽然通道制改变了以前那种以行政机制推选发行人的做法,但是“名额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在“通道制”与“保荐制”并行的一段时期内,证券公司推荐企业发行上市仍将可能受到数量限制,企业上市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从而影响了国内企业在A股申请上市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因此,从这些角度看,国内企业赶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实际上是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特点所作出的现实选择。因此,选择在什么地方在融资,更多地应回归到企业本身来寻求答案。换言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市地点的选择,都是企业自身的运作决策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应该由政府进行干预。因为,企业所具备的融资条件和上市地点的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当然,不能否认,尽快实现扩容,让投资者实现更多的投资选择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这种扩容最好不要违反市场经济本身的基本精神,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需要不同层面的改革,通过市场本身的力量来吸引更多的IPO,而并非人为的设限。
(胡天翼 重庆学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供本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